自由投稿
星期四, 9月 23, 2021
Tuktuk,极速新闻!

中国大陆禁台湾莲雾 细说莲雾与蒲桃的过往

滚动 中国大陆 港澳台

日前中國大陸宣布禁止台灣出產的蓮霧與番荔枝輸入,使水果再次成為兩岸政治議題的焦點。不過台灣人愛吃的蓮霧,實為產自馬來半島的水果,且宋代時便傳入與它相似的「姐妹」──蒲桃。

继3月暂停进口台湾菠萝(凤梨)后,中国大陆于9月19日又加码宣布禁止台湾出产的洋蒲桃(莲雾)、番荔枝(释迦)输入,至此,水果引发的政治议题再次成为两岸焦点。不过,就和菠萝一样,番荔枝与洋蒲桃皆是来自美州、东南亚的水果,并经过好几代的果农们呕心沥血,才好不容易培育出适合大众口味的水果品种。

洋蒲桃原产马来半岛,并拥有许多别称:水蓊(星马一带华人的称呼)、爪哇蒲桃等,又因为果实长得像铃铛,亦称“bell- fruit”。 洋蒲桃于16、17世纪传入中国,但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是人们爱吃的水果,且主要种植在南方。

中文造词相当浅显易懂,比如于单词前面加上“西”、“番”、“洋”等字,便可轻松明白该蔬果并非原产。将这一颗颗红通通、像风铃的果实称做“洋蒲桃”,那么想必中国大陆有原产的“蒲桃”啰?

其实“蒲桃”依然不是原产,同样是来自东南亚的水果,不过在海南岛有野生种。宋代以前“蒲桃”一词常与另一种水果──葡萄混用,因此“蒲桃”还有另一个别称为“菩提果”,于宋时便普遍栽种于福建、广东。

宋代文人张世南在著作《游宦纪闻》便有提到蒲桃:“闽中嘉果荔枝、龙眼、橄榄之外,又有黄澹子(黄皮)、金斗子、菩提果、羊桃(类似猕猴桃的带毛小果实),皆他处所无”。

成书于明代的《八闽通志》,也稍微描述蒲桃的花与果实:“菩提果花如冠蕤,叶似冬青而长,实似枇杷而大,味清而香”。除了“菩提果”的称呼外,由于蒲桃的果实呈黄色球形,且具有光泽,古人认为其与密封奏状的蜡丸相似,而有“蜡丸”之称;加上果实带有玫瑰香气,亦有“香果”称呼。台湾的蒲桃则是由郑成功(1624-1662年)的随行军民将其引进,做为果树栽培。

清代《诸罗县志》描述蒲桃:“香垺(相等)于檨(芒果),而甘美不及”,指蒲桃和芒果一样带有香气,果肉却没那么甘甜;且肉薄籽大、汁少口感不佳等缺点,之后蒲桃逐渐便被同为蒲桃属(Syzygium)、却多汁的洋蒲桃取代,今日少有人种植。

洋蒲桃,台湾、潮汕、闽南一带多称“莲雾”,那么,莲雾一词又是怎么来的呢?据称是音译自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语的“洋蒲桃”发音:“jam-bu”、“jambu air”。常见于清代文献的“染雾”、“剪雾”等词,如《台湾通史》载:“南无,或称软雾,译音也”,皆是音译。

在台湾果农的栽培实验下,今日的洋蒲桃甘甜又多汁,口感已不似清代那般寡淡。(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台湾府志》则载有蒲桃与洋蒲桃的比较:“菩提果,其色白,其实中空;状如蜡丸,与南无相似。俗名染雾”。

虽然台湾的洋蒲桃最早由荷兰人引进,但始终是观赏性质;到清代仍是次要水果,即便是日据时期,洋蒲桃依然不是主要出口的项目。直到光复后通过品种改良、栽种技术改进等,洋蒲桃才成为台湾人爱吃的水果之一。

转载自 多维新闻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