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投稿
星期三, 4月 20, 2022
Tuktuk,极速新闻!

张国庆 | 路思义:安息在中国国运转折日的美国人(下)

滚动 大众观点

国最顶级的四家医院上千名白衣天使,危难之处显身手,共同拱卫疫情压城城欲摧的武汉屹立不倒。

2020年的中国新春,最震撼人心的镜头,就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在集结号中风尘仆仆地开赴武汉疫区的撼人画面,他们中的精锐之师就是被媒体捧为“四大天团”的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和西华西,中国最顶级的四家医院上千名白衣天使,危难之处显身手,共同拱卫疫情压城城欲摧的武汉屹立不倒。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这四家医院的前身都曾是教会医院,而齐鲁大学副校长和建校委员会主席,就是路思义。1902年6月,美国长老会和英国浸礼教会决定合并山东几所教会学校,联办一所多宗派的国际大学,下辖人文学院、神学院和医学院,统称山东基督教大学(齐鲁大学前身)。其中医学院就是今日赫赫有名的齐鲁医院的起始。

在中国办一所大学有多难呢?且不说文化的异同,从筹备、征地,建校,购设备、聘教师到中英文教学,繁复的建校过程,就是烧钱的过程,而经费筹集的重任,就落到路思义的肩上。路思义来华七八年后,肩负重任得以重返美国。这时的美国已迈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到处是摩天大楼,汽车已成为重要的消费品。这种巨变让彻底中国化的路思义感觉到了一丝陌生,他知道在中国与美国之间,因着自己所领受的大使命,他已然脱胎换骨成了中国人,这是灵魂更新带来的不由自主的身份进化。路思义利用中国宣教士的身份,游走在美国各地教会,他发现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并不了解,他便不厌其烦地讲述自己在中国的宣教经历,把齐鲁大学的蓝图分享给大家,阐明信仰和教育之于中国人心灵更新和社会更新的意义。当时,进教堂的美国人已经非常习惯为宣教士捐款,但为一所设在中国的大学捐助,却还没有先例,但路思义的见证深深地打动了他们,首笔25万美元募捐,不到半年就被不负众望的路思义超越完成。上世纪初,大动荡带来了中国社会的大变革。特别是被路思义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了不起的改良运动——辛亥革命爆发后,觉醒的中国社会开始新学大兴,高等人才日益为国家所需,山东多所国立大学相继成立,形成了对教会学校的竞争之势。齐鲁大学决定扩建校园,招聘学识更为渊博的师资队伍,扩校筹资的重任又一次落到路思义肩上。

1912年冬,路思义再次回到美国,他利用先前成立的美国募捐者理事会,在教会和公益机构之间来回奔波,宣示上帝爱中国,教育救中国的理念。翻过年,路思义打听到洛克菲勒基金会中国医药会成立的消息,便亲自前往游说,几经周折,终于获得洛克菲勒家族的支持,30万美元的募资迎刃而解。齐鲁大学很快就进入全盛时期,有“华北第一学府”的美誉,学校除了聘请大批有专长的优秀外籍教师,还有像老舍、钱穆、顾颉刚、吴金鼎等国内学术名家,也先后受邀来此执教。这一时期,路思义对齐鲁大学的卓越贡献,引起一位叫司徒雷登的宣教士的特别关注。1918年12月,借鉴齐鲁大学成功的建校经验,北京四所教会学校合并成立了一所全新的文理大学,司徒雷登受邀为校长。他开出的唯一条件是:如果学校乐意聘请路思义做副校长,他就愿意领受校长一职。这就是后来的燕京大学,中国最早的国际一流大学。

路思义入职燕大近乎传奇,司徒雷登仍把最繁复的建校筹款任务交托他,司徒雷登心里非常清楚,要实现他宏大的建校规划,学校前期的建设经费至少需要200多万美金,而数千名在华宣教士中,除了路思义,这担子撂谁身上,恐怕都难胜任。后来事实也证明:燕大梦的实现,除了仰赖司徒雷登的擘划经营,还要归功于路思义的募资本领。1919年5月,路思义利用回国休假的机会,在全美启动了新一轮持久而疲惫的筹款运动。事实上,由于环境诱因的改变,这次任务比几年前为齐鲁募资要困难得多。因为一战后的美国,孤立主义重新抬头,海外宣教热忱随之锐减。路思义在日记中这样记叙:这是一项艰苦与劳累兼而有之的工作,经常四处旅行,不常和家人在一起,长期在身心疲惫和巨大压力之下办事,难免遭受白眼和拒辞,甚至一些人为的误解,还会让人崩溃……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才能打开门。得益于路思义不可思议的坚守与忍耐,美国许多教会都参与到这项中国教育事工中来,这些从全美汇聚而来的慈惠善款,成为燕京大学流动的血液;与此同时,路思义又疏通了与美国商界的关系,成功说服当时全球最大的铝业公司——美铝对燕大的鼎力支助。历时五年久,历尽艰难曲折,不辱使命的路思义,终于完成燕大交托的募资任务。而资金充足的燕京大学,几乎一年一个样,以匪夷所思的变化,快速在世界高校中崛起。

其后十年,燕京大学又新增了近500万美金的募资,相当一部分,仍是由路思义策动完成,然而长期的奔波操劳,路思义胃肠功能受损,他返回美国退养时,燕京大学已是国际顶流的知名高校,是那个时代中国教育的巅峰之作。1979年邓小平打开封闭的中国国门,率团访美时,21人的代表团中,就有7名是燕京学子。文理并举燕京大学,不但为中国培养了53名两院院士,还在新闻学、社会学等领域英才辈出,包括冰心、费孝通、侯仁之、杨绛等均是燕京学生;后来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的黄华,也曾是路思义的弟子。 尾声 1935年春,67岁的路思义正式退休。这年夏天,路思义途经日本对中国做了最后一次探访。彼时离“七七事变”还有2年,离珍珠港事变还有6年,路思义在日本停留期间,就已嗅到军国主义浓浓的硝烟。他返回美国后旋即四处奔波演讲,呼吁美国政府停止与日本贸易,以支持中国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他还利用儿子小卢斯创办的《时代》周刊,宣讲中国抗战才是立定世界和平之根基。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当晚,中美联盟大局已定,中国国运就此逆转之时,为中国操碎心的老卢斯,这才安然合上双眼,喜极而逝。小卢斯继承了老卢斯报效中国的心志,他利用自己创办的传媒帝国,广泛报道中国“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的抗战悲壮,感动了无数同情中国的美国人,促成了飞虎队的援华。整个二战时期,小卢斯派往中国内地的战地记者,比派往太平洋和欧洲的战地记者还多,而且不吝版面,向美国国民宣讲艰苦卓绝的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贡献。小卢斯的传媒帝国,几乎就像中国政府派驻海外的宣传机构,他对中国抗战到底有多热心多偏爱呢?以他属下的《时代》周刊为例,《时代》周刊不但每期至少保持1-2篇中国抗战报道,而且杂志宝贵的封面,蒋介石上过10次,美国总统罗斯福只上过9次,英国首相邱吉尔仅仅只上过7次。

小卢斯还利用媒体延伸的社会影响,把美国众多的亲华团体招聚在旗下,共同成立组成了 United China Relief(美国援华联合会),统一美国各地援华募捐活动和统一提供援华经费,这些庞大的金援,对中国早期抗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像飞虎队的援华支出,很大程度就仰仗于此。1944年,经过小卢斯精心运筹,促成了蒋夫人宋美龄的访美,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此美元和美械装备源源不断地涌向中国,中国军队装备大大改观后,中国战区不利的战局渐得扭转,尤其是中国远征军二次入缅,中国军队的“钢铁洪流”已能全面碾压日本精锐师团。而一项更有意思的美国民意调查显示,蒋夫人美龄一夜之间成了那个时代的超级“网红”,在“美国最受尊敬女性”的排行榜上,成为仅次于罗斯福总统夫人的唯一中国女性,这项纪录迄今没有华人女性超过。抗战胜利后,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走马上任,成为新一任美国驻华大使,他对老卢斯和小卢斯的评价是:他们促成了中美结盟,又像两个伟大的中国人那样,携笔参与了自己祖国保卫战。他们用行动影响美国,用爱帮助中国,用见证荣耀上帝!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