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顾委委员谈华国锋:热心建设 态度诚恳
(博讯北京时间2012年4月22日 转载)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佚名
核心提示:于光远评价华国锋说,对于华的讲话,“华国锋的确是一个热心建设的人。”他说,华国锋“对大家提出的问题,一个也没回避,态度诚恳”。

本文摘自《快乐老人报》2012年4月19日第16版,作者:佚名,原题:1978年“会前会”:改变中国的36天
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的一季度主要经济数据显示,中国8.1%的经济增速继续领涨全球。中国能有今日令世界惊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与1978年的“决定”密切相关。为多数人所误读的是,所有这一切令人震惊的“变化”都集中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事实上,那些关涉大是大非的命题,是在之前那至今仍显神秘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经过激烈的博弈而得以解决的。三中全会只是将工作会议的成果加以确认而已。
背景:在1978年谈经济建设不容易
11月10日,中央工作会议开幕,华国锋确定三项议题:一、讨论如何尽快把农业生产搞上去;二、商定1979年和1980年两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安排;三、讨论李先念在国务院务虚会上的讲话。接着,华国锋提出,在这之前先讨论一个问题,就是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华国锋讲了一个多小时,讲了很多经济建设问题。于光远当时是国务院研究室负责人,他坐在台下全程听了华的讲话。于光远事后评价说,对于华的讲话,“大家是比较满意的。”“华国锋的确是一个热心建设的人。”
但同时,与会者也注意到,大会讲话中还在坚持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抓纲治国”的十一大路线。
其实,出席会议的很多人是拥护工作重点转移的。然而,当时许多重大是非问题没有厘清,成千上万件冤案尚未平反,“两个凡是”还压在人们头上,与会者怎能心平气顺地讨论重点转移和经济工作?
成果一:“天安门事件”得以平反
会议前两天基本上是按部就班的。但12日,陈云在东北组作了个爆炸性发言,提出6个问题:一、薄一波等61个叛徒案,他们从“反省院”出来是中央决定的,不是叛徒。二、从“反省院”出来履行过出狱手续但后来继续干革命的同志不是叛徒,应该恢复党籍。三、陶铸、王鹤寿等同志现在或被定为叛徒,或留着一个“尾巴”,应重新复查。四、彭德怀的骨灰应该放到八宝山革命公墓。五、中央应当肯定“天安门事件”。六、康生的错误很严重,应当给予批评。
陈云发言后第二天,各组纷纷对其讲话作出强烈回应。万里、王首道、康克清要求迅速解决这6个问题;萧克发言要求为“二月逆流”平反;陈丕显提出上海“一月风暴”的问题要搞清楚;胡乔木建议“少宣传个人,不搞新的个人崇拜”……
会上在讨论,会场外也在行动。14日下午,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委第三书记贾庭三讲着讲着离开了讲稿,从桌边拿起一张纸,念了一段话:“1976年清明节,广大群众到天安门悼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完全是出于对周总理的无限爱戴、无限怀念和深切哀悼的心情;完全是出于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滔天罪行深切痛恨,它反映了全国亿万人民的心愿。广大群众沉痛悼念敬爱的周总理,愤怒声讨‘四人帮’,完全是革命行动,对于因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而受到迫害的同志一律平反,恢复名誉。”
应邀到会的新华社北京分社副社长周鸿书立即听出了弦外之音:这段话实际上是为“天安门事件”平了反。11月15日,新华社通过电波向全中国发布了重要消息:“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
成果二:解决若干重大遗留问题
同样在15日,《人民日报》发表《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社论,社会上感到一种“解冻”的气氛;紧跟着,南京群众纪念周恩来而引发的“南京事件”也宣布平反;吴晗的历史剧《海瑞罢官》也宣布平反。
11月25日,华国锋宣布9条决定:1.关于“天安门事件”,“问题解决得还不彻底”,他代表中央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的群众运动,应公开彻底平反”;2.“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是错误的”,撤销有关的全部中央文件;3.为“二月逆流”平反;4.为薄一波等61人平反;5.彭德怀的骨灰放到八宝山革命公墓;6.为陶铸平反;7.为杨尚昆平反;8.对康生、谢富治进行揭发批判;9.“文革”中的一些地方性重大事件,由各地实事求是妥善处理。
于光远认为,华国锋的态度值得肯定。他说,华国锋“对大家提出的问题,一个也没回避,态度诚恳”。代表们还从这一讲话中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气氛,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畅所欲言的民主气氛,大家为华国锋的讲话热烈鼓掌。
成果三:明确思想路线
11月26日,胡乔木在东北组发言,希望华国锋在会议结束时讲一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代表纷纷提出,大会暂不讨论经济问题,应先讨论思想路线问题。
同一天,时任卫生部部长的江一真在西北组发言时,指名道姓地批评了身为中共中央副主席的汪东兴。关于这件事,于光远后来有过详细回忆——“25日晚,我到江一真的房间,同他商量应否指名道姓地批汪东兴。我们认为汪东兴在粉碎‘四人帮’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要讲‘两个凡是’的提法和对它的坚持,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抵制,对平反‘天安门事件’的阻挠等等,汪东兴欠的账就很多很多……不把他的名字点出来,许多问题就说不明白。”
随后,杨西光、于光远等人也批评了汪东兴。担任会议简报工作的胡丹回忆,华国锋当时让大家敞开讲话,简报该登就登。最长的一份简报42页,整个会议出了400多份简报,放在地上有一米多高。
12月8日晚,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汪东兴在会上作了检查。
成果四:纠正“两个凡是”
12月13日,华国锋承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汪东兴也在这一天做了书面检讨。
华国锋说,1977年3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所讲的“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都必须拥护;凡是损害毛主席形象的言论,都必须制止”,这些话讲得绝对了。他还说,1977年2月7日中央“两报一刊”社论中,也讲了“凡是毛主席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提法更加绝对,更为不妥。
此外,华国锋还讲了集体领导的问题。他说,希望今后各地区各单位向中央作请示报告时,文件的抬头不要写华主席、党中央,只写党中央就可以了。中央党政军机关向下行文,也希望照此办理,也不要提英明领袖,称同志好。
于光远说,对华国锋的讲话,会议出席者是满意的。他“承担了‘两个凡是’的责任。一个在党内担任最高领导职务的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
结果:邓小平讲话成三中全会主题报告
12月13日,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在闭幕式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邓小平文选》收入这篇讲话时注释:“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这个讲话今天读来仍振聋发聩。
讲话第一个问题就是“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他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第二个问题是“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他说:“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他特别强调:“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讲话中真正付诸实施的是关于经济的部分。邓小平认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有计划地大胆下放”,这是中国上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的指导思想。
12月13日,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但与会者继续分组讨论了两天,会议15日才结束。3天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个会只开了5天。(摘编自《中国新闻周刊》《中国青年报》)
本文来源:快乐老人报
(博讯 boxun.com) 819344204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