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劣地表演农民与表演农民的拙劣:伪农民赵本山的批判
(博讯北京时间2011年9月05日 转载)
一直不大喜欢赵本山,感觉这个人很会装,假。他的小品,电影我也看,但看后从不觉得有多少值得回味的地方,不像周星驰的电影,我会不断地看,看后不断的回味其中的对白和场景。赵本山的东西却很难勾起我回头去品味的欲望。 (博讯 boxun.com)
几十年如一日的演农民,这可以说是赵本山的矜持,也可以说是赵本山的不思进取。一个演员总希望能突破自己,当他在某种类型的角色上演久了的时候,就会想突破自己。还是拿周星驰来说吧,周星驰的无厘头如今还受到人们的追捧和津津乐道,但周星驰很果敢地放弃了这一表演类型,而选择了一条迥异于此的表演,这就是一个好演员的突破。
赵本山呢,他几十年都在演一种角色,农民。赵本山演的农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他就是将农民的一些性格上的缺点想当然地拼凑起来,以达到使人发笑的目的。正因为他没有真正去了解农民,所以他演的角色总是流于某种形式,在一个固定的模式里面兜圈子。
赵本山演过很多小品和电影,虽然角色彼此之间不同,但给人的感觉就是一部可以窜起来的连续剧,他的表演总是那副德行。他为什么这么做?因为这个人深谙一点,咱们中国人骨子里面的意识是小农意识(费孝通语),与其不断地变化,倒不如躺在农民这个角色类型上一劳永逸。
因此,赵本山十分讨巧地迎合着观众,每年的春节晚会,他总是在翻来覆去地炒他的冷饭,甚至这几年由于力不从心连冷饭也吵得不成样子了。过多的网络笑话的堆砌和千篇一律的场景使很多人将他视为春晚的一大公害,江郎才尽的赵本山霸着舞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他人的发展。
经济托拉斯会影响整个经济圈的健康发展,文艺上的托拉斯一样会影响这个圈子的进步。如今的赵本山招徕看客的不再是他开创的才华和表演上的突破,而是人们在特定时期养成了一种对他需求的惯性心理,这好比鞭炮,这个东西人们说不上喜欢不喜欢,但是在喜庆的时候不放上几个好像缺点什么,赵本山的价值类似于此。如果春晚真的以为人们非赵本山不可,那就大错特错了,也是对中国人表演才华的一种漠视,泱泱大国,十几亿人,比赵本山强的绝不少,只是他们没有那个机会上去罢了。
赵本山的表演已乏善可陈,他能够在舞台上屹立不走,靠的是表演之后的功夫。前几天他那个刘老根大舞台开业,可谓门庭若市,很多大牌都来捧场,一个演农民的特型演员能有这样的面子,真是空前绝后了。有人会说,赵本山这个人实在,重义气。我不这么认为,他以前是不是实诚不敢说,但现在的赵本山绝不是一个看起来颟顸厚实的农民了。去年赵本山附庸风雅地拉来几个文化圈的教授,批评家,本以为那部《乡村爱情》能获得好评,孰料一个教授不给面子,对电视剧中的不足毫不留情地进行了抨击,赵终于不再厚道憨实了,对教授的批判还以讥讽,好在那个教授有几分大将之风,并不在意赵的不友好态度。
这件事情不大,却能足以说明赵本山目前的心态已完全不同于一个朴实农民了。他虽然表面上看还是一副农民的姿态,说话中处处透着农民的真诚,这不过是一种表演,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拙劣的表演,目的在于强化他是一个厚道人的形象,赵本山不敢轻易毁掉这个他倾心竭力营建起来的农民形象,要是这个形象给毁了,他以后的刘老根大舞台和乡村爱情还有谁会去光顾和欣赏啊。
他的农民形象只是一种交易的中介,惟有这个才能使他的名利滚滚而来,他牺牲了自己在表演上继续开掘的进步(也许他根本没有其他方面表演的资质),盘根固守在农民形象中。赵本山表面上是一个厚道的演员,内在却是一个精于算计,懂得经营关系的精明商人,这种外在与内在的矛盾使现在的赵本山在显出很多让不明真相的拥趸深感迷惑的地方。远的一件是成名之后就抛妻弃女───他十分牵强地解释说夫妻之间已无可唠嗑。近的一件事是刘老根大舞台建设涉及到对文物的破坏,我不觉得一个真正厚实的农民会做出这两样事情出来。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事情,碍于篇幅,就暂不说了吧。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18411017
[发表评论] [查阅评论]
(不必注册笔名,但不注册笔名和新注册笔名的发言需要审核,请耐心等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