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尚笑:知识与认知
(博讯北京时间2016年6月13日 来稿)
知识与认知,不可同日而语。不少人把知识与认知混在一起,认为只要有知识,认知肯定没问题。殊不知,知识易得,认知难求。 (一) 
有人说,丑陋的中国人。 我说,可怜啊,中国人! 若只是长的丑陋,看上去不顺眼,不受欢迎,至多没桃花运,但不会丧命。 相貌不要命,认知要命。 认知不仅是认识知识,掌握知识的能力,更是对事物判断的能力。这种能力的缺失,十分重要,有时是致命的,会呜呼哀哉晚矣。 丑陋,长的差些,外加些恶习,你可以选择远离,仅此。 然而,中国人却远不是丑陋那么简单,而是认知可怜。不是惜香怜玉的怜,此怜中有爱也有慕。 可怜的怜,是少,少的可怜兮兮,可怜巴巴的,少的需要补助。犹如缺钙,佝佝偻偻的,一脸哭丧相。 (二) 
中国人的知识,按理说也没少学,没少掌握。上自古代,下至当代,一代传一代。古人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只求乐乎?还是知乎思乎认知乎?乐乎与知乎,孰轻孰重?学习是培养感情,还是提升认知? 中国人从小就学,早的巳经不能再早。边学边考,边学边试,一生考试,不能说学的不扎实,知识不到位。 可到头来,不知不觉,却没了认知。不知是丢在了半道,还是压根就没入道?亦或知识与认知,是鱼和熊掌?还是风马牛不相及? 丑陋只是形似,可怜才传神,才神似,才能画龙点睛中国人。 (三) 
胡适说,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据自由时报报道,中国作家乐诚在微信上说,1948年国民党撤退前,曾计划“抢救”几十位学术界大师但失败,最后这些人在文革时全遭迫害至死。 当时抢救的飞机到达北京南苑机场,等了2天竟只有胡适、钱思亮等少数人登机,其他大部分都选择留下,因为他们对共产党都乐观,都抱幻想。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被誉为“中国最博学之人“。最后吓死于文革的批斗。 (四)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从小就熟背,不思不问不看路,学就是全部。 难怪,中国人不学则已,一学就呆。知识有了,认知没了。中国人缺知识,还是缺认知? 中国的教育,今天已从胎教下手,人人深信不疑,赢在起跑线上。 当求知盲目的时候,还有什么不盲目呢?不要只会说中国的一切弊端都是体制和共产党的问题,谁不会说?中国人最善长人云亦云! 难道自己就没责任吗?求知盲目是什么?是不是有眼无珠,充耳不闻?是不是一种跟风,一种地道的中国风? 其实,盲是一种残疾,是一个应尽量避免的生理灾难。可好好的中国人,在受的教育的阶段,竟有眼睛不用,非要盲目? 真是活见鬼! 既然盲,撞了墙,撞上了共产党。共产党不好,是你盲的问题。也是你起初选择的问题,难道不是? 长眼睛不看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这怪谁?凭什么你运气就那么好,盲目撞上竟会都是好运,包括桃花运?做梦?又是中国梦? (五)  中国人到底哪方面出了问题,是知识,还是认知?是知还是认?可直到今天,认知上有问题的知识人,承认了吗?有勇气面对自己认知的缺失吗? 是先天不足,还是后天失调? 为什么没有?那只鞋怎么还没脱下来?非要挨到天明?可天明盲人又怎会知晓? 认知像健康。没了健康,一切归零。没了认知,知识再多,也等于零? 没有认知的知识人,知道吗?认识到了吗?认识到了什么?认识到了认知的问题? 一个不小的问题。 知识可以掩盖一个人的无知,掩盖一个人的丑陋,却逃脱不了一个人认知的可怜,命运可怜却不可叹。  中国人丑陋,还是可怜? 启蒙系列,知识与认知。
[博讯来稿]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486180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