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鱼:治理雾霾的美国式曲线渐进道路 请看博讯热点:环境破坏与污染
(博讯北京时间2015年11月19日 转载)
守鱼 法律学者
治理雾霾,最奇葩大概要数美国,将应对霾污染放在提高景区的能见度为目标之上。
中国的霾如火如荼,生猛无比,沈阳取暖季之后,瞬间以过千的爆表污染指数,晋升新一代霾王。
霾不算中国特色,国外也有。治理雾霾,最奇葩的大概要数美国,将应对霾污染放在提高景区的能见度为目标之上,这个目标受到了美国国内论者的批评。
污染作为全局性的事务,和社会中的各个角落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仅仅关注霾的污染,而且关注的还是景区能见度的提高,这样一个解决问题的视角和思路都会让人颇为不解。即便从解决景区能见度的角度,间接影响了污染排放的减少,和对人体健康的帮助,但这样做事情相当曲线渐进。
回答肯定是不是的,现实最大的魅力就是存在的合理性。就美国而言,解决环境问题的难度并不比其他国家要低,同样要面对强大的利益集团转嫁污染成本获取高额利润的情况。因此,现实中如何推进问题的解决,和理论上分析问题出现的逻辑框架之间,不可能是完全对应的。坚硬的现实,逼迫解决问题之路没有坦途,同样需要在石缝中求生存。
美国治理污染中最核心的是系列清洁法案,其中清洁空气法就是为了解决空气污染而出现的。法案能够最终出台就已经在博弈过程中几经生死。出台的时候,大资本家们也意识到一旦通过立法程序达成了共识,日子就要不好过了。因此,动用各种手段在法律程序上狙击法律的出台,让立法过程变得格外一波三折。而即便是勉强出台后的法案,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力量的对比,是一份伟大的妥协的产物,至少在当时符合了企业家、公众、政府的需求。
而之后专门就霾问题出台政策,选择了最没有争议性的景区能见度问题,避开了尖锐的城市污染议题,从立法技术上而言,完全是天才之作。试想,如果立法部门一开始就从城市雾霾污染开始入手,那些企业该会是多么的警惕。而景区能见度这样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话题,很自然的就顺利过关了。
精彩就在于,霾的污染恰恰是牵动全身的议题。景区没有任何污染,如果出现了过多的霾,那么比如是其他地区的污染物漂移过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提高景区能见度,减少霾的污染,其根本是要对其他地区的排放源进行控制。
当几年后,环保局和环保组织借助法律的规定,开始倒逼企业改良技术减少污染的时候,怒气冲冲的企业家们已经无力回天了,他们虽然还是可以用各种方法拖延阻挠法律的实施,可以怒气冲冲的制作各种科学报告嘲笑这个景区能见度的可笑程度,但是永远无法阻止环保工作的一方在法律和舆论上占据了绝对的天然优势,不时的用羽毛去挠一下企业的痒痒穴,一个被暴晒在阳光下的违法分子。
所以,景区能见度是一个奇怪的目标,最终却可贵的实现了治理雾霾的目标。景区能见度成为解决霾污染问题中四两拨千斤的关键,充分印证了实践中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智力和策略的魅力。但如果剥离了一个国家的民主法治,曲线的渐进依然还是空中楼阁。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2331159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