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想:上海淡化GDP 北京不怕骂
(博讯北京时间2015年1月29日 转载)
王思想 经济学者

上海和北京的人大会议有亮点:上海不再设GDP增长目标,北京承认空气质素差。
每年一二月份,是中国各省市人大召开会议的时间。以往,这些地方性会议一般都言之无物,只是象征性地选一些不痛不痒的话题进行认真讨论,其实是小心翼翼地走过场,各地政府都想看一个月后的全国人大会议方向。
令人高兴的是,2015年开年,各地人大出现了一些与往年不同的现象。
以上海、北京为代表。
上海的最大亮点是不再设置GDP增长目标。以往,各地的政府均把GDP增长作为重要指针,每年都会提出一个具体目标,然后地方媒体就说「鼓舞人心」之类的宣传。而在市长杨雄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过去一贯有的GDP指针。杨雄在报告中提出「经济平稳增长,结构继续优化,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可以说,后两项比GDP重要得多。
上海这样做的底气,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在淡化GDP。当中央不再以GDP作为官员升迁指针时,地方政府才有可能不拿GDP作为最高追求。
没有了GDP,量化指针怎么办?上海提出到了几项量化指针:「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6%以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6万件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这4个指针要分类来看。1,研发经费支出,是企业的事情,政府提出具体指针,有越权之嫌。2,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政府只需统计就可,没有必要列指针。现在的发明专利水分太多了。3,城镇失业率,是衡量政府行为的重要依据,提出具体指针,值得赞扬。3,政府收了税,有义务治理污染,设环保投入指针值得表扬,当然更需要监督。
与上海相比,北京市政府的报告更有进步意义。市长王安顺在报告中承认,2014年北京市空气中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实际下降了4%,距下降5%左右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污染导致的结果是:目前北京「不是宜居之都」,不知道以前北京市政府有没有承认北京「不是宜居之都」,这次的表态值得肯定。
王安顺将控制人口称为「政府第一大问题」,这个说法或许会引发外界争论。首先,人们愿意迁居北京,不仅因为北京基础设施好,还因为北京市权力的中心,来这里可以有更多谋利谋权空间,所以控制北京人口,是个政治体制问题,不是北京市级别能够解决的。此外,北京这样的都市,有没有责任去吸纳人口,也是一个需要讨论的话题。
此次王安顺最大的亮点,是提出「政府不要怕骂,骂声反映了民意」。挨骂,是任何一个政府都必须接受并适应的,中国各级政府还没有做好这个准备。王安顺所说的「不怕骂」,不是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而是在与人大代表座谈时提出的,不过也已经具有很大的正面意义,正能量。
要说上海、北京此次人大会议的遗憾,那就是,尽管很多表态值得表扬,但是,从法律程序上来看,还是政府官员居高临下地提出施政纲领,貌似主动改变,而没有看出人大代表对政府的质询、质疑、斥责。政府因为权力设置体系而不得不谦卑地面对人大代表,这是现代政治的不可或缺的要求,中国距离现代政治,还有比较遥远的距离。
我们只能从每一点进步中看到希望,缓慢推动进步。
来源:东网
(博讯 boxu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12705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