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广德:建制六条裂痕浮现 请看博讯热点:占领中环
(博讯北京时间2014年10月28日 转载)

■梁振英日前指开放提名将使政策向穷人倾斜,惹来各方批评。资料图片
尽管过去几天蓝丝带重现街头成为传媒焦点,但真正影响政局变化的现象却是中央与特区建制之间的裂痕,由于雨伞运动的压力正逐步扩大。虽然中央政府现今举棋不定,但当他们明白无法以高压手段迫令学生从占领区退场,而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的「对话」虚招又已江郎才尽的时候,真正回应真普选诉求的方案才会出现。
细心观察,建制阵营在短短一周之内最少有六条裂痕浮面。
首先是梁振英在政府与学联对话前一天,于国际传媒专访中提出穷人不应享有公平提名权的「14k」言论,不但惹怒基层和社福界,更令一众「梁粉」,包括何喜华、钟逸杰、罗致光以及陈婉娴等均公开划清界线。第二条裂痕在周三的立法会大会,有20名建制派议员缺席导致流会,其中新民党及自由党更全数缺席,显然对于支持梁班子施政早已意兴阑珊。
另两条裂痕同在上周五出现:自由党田北俊认为梁振英「令社会分化和影响国际形象,应该考虑向中央请辞」;梁振英在下午声称体育界和宗教界「没有任何经济贡献」,到晚上则由特首办发声明「补镬」,但已令这两个传统上属保守阵营的界别领袖震怒甚至公开批评。
最刺眼的裂痕是新华社上周六于一日内两度发表针对本港商界言论,先是中午以英文署名文章点名指李嘉诚、李兆基、郭鹤年及吴光正,未有就占中事件表态;晚上却改口风,删掉文章并刊登中文文章表示多名商界人士都曾发表批评占中言论。但事实摆在眼前,一众巨富的反占中言论都是在9.28前发表,这是否意味有人正在背后劝谏中央改弦易辙,但惹来鹰派官员不满?
最不起眼的一道裂痕出自财政司司长曾俊华上周日的网志,他表面上批评占领者不应因追求民主而损害法治,但看深一层,他其实是借美籍日裔学者福山的新书,指出「政府、法治、民主」三者缺一不可,暗讽梁振英未能建立强而有力的政府,以至无法有效管治,而向他推介新书的是「来自内地的朋友」。
凡是有关政治人物去留的传闻,总有一套潜规则:第一阶段若无其事,第二阶段矢口否认,第三阶段不作评论,然后是传闻变成事实。究竟梁振英会否辞职?早已过了第一阶段,所以量度传闻的最佳方法是「否认指数」:否认越频密,成真的机会越大。
雨伞运动发生前,梁振英是在7月初立法会答问大会上否认辞职。但在9.28之后,「否认指数」直线上升,他亲口否认的日子在10月2、12、13及25日,再加上利用「政府消息人士」(10月1日)及前特首董建华(24日)之口否认,光在一个月内已有六次。噩梦临近,恐怕梁振英心里有数,醒目的建制派及城中巨富自不会「跟车太贴」。
正当雨伞运动渐见成果之际,此刻最忌自乱阵脚。学联取消广场公投是明智之举,因为运动最有力的筹码是占领者坚忍不拔的精神:坚持和平留守、拒绝挑衅,令政府没有暴力清场的可乘之机,比任何对话或公投能更有效争取到实质成果,建制裂痕的出现就是最佳明证。今天占领区的重点并非硬件建设,反而应着眼于提升民众认同和深化民主意识的软件建设,例如邀请持相同理念的团体举办活动,丰富艺术创作,邀请市民参加日间导赏团和留守体验团。若果每位支持者能每隔两天邀请到一位亲友到场,公民觉醒便很快以几何级数上升。
南非伟人曼德拉有一句名言:「这是如此不可能——直到成真的一刻为止。」(It always seems impossible until it's done.)当所有人都告诉你中央不可能让步的时候,你便更能理解箇中真义,直到成功的一天。
黎广德 公专联政策召集人
来源:苹果日报
(博讯 boxu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307105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