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肥肉虽美消化难
(博讯北京时间2014年3月07日 转载)
来源:百度百家 作者:陶短房
摘要:如果克里米亚不宣布并入俄罗斯,即便是“自行独立”,普京和俄罗斯也有许多主动性:既可以和欧美讨价还价,在乌克兰划分“安全线”捞取实空,也可以此为筹码,对基辅当局施加重压,迫使其不敢“全面西向”,还可以“这是克里米亚人民的选择,与俄罗斯无关”在国际舞台为自己辩护。但如今,克里米亚议会的大胆一步,把普京逼到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公元前262年,秦国军队占领韩国城市野王(今河南沁阳),切断了韩国上党郡(今晋南一带)和韩国本土的连接,上党守臣冯亭出于“拉一个强援帮自己挡枪”的心态,让人带着上党各城“人民请愿书”前往赵国首都邯郸,把这片富饶肥沃的土地“奉送”给赵国。
当时赵国出现两种意见,一部分人识破冯亭用心,认为不能因小失大,为贪一口“肥肉”惹火烧身,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块肉实在很肥”,即便冒些风险也很值得。
最终的结果是人所熟知的:赵国的进军引发秦国的报复,最终爆发了导致赵军四十万被坑杀的长平之战,上党郡这块肥肉,最终也落到秦国人口中。
3月6日,克里米亚议会宣布,将在3月16日举行关于克里米亚命运的全民公投,同日该议会一致投票,同意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并“要求”俄国家元首和议会考虑“克里米亚人民的请求”。
事实上早在2月底,当乌克兰亚努科维奇政权垮台、亲欧派接管基辅后,克里米亚这片俄罗斯人占多数的土地就躁动不已,“俄军大举入侵”等传闻被亲俄、亲欧两派人马出于截然相反的目的传播着,身份不明但明显亲俄的武装分子,则明火执仗地在克里米亚半岛捞取着“实空”。原本,克里米亚亲俄派近日喊出的口号,首选是“独立”,“回归俄罗斯”只是羞羞答答喊出的“次选口号”,最初定下的“公投”日期也是3月31日,选项则包括独立、留在乌克兰和并入俄罗斯。在3月6日之前,国际社会的呼吁、斡旋,俄罗斯和欧美间的交涉、争执,也主要围绕“克里米亚自决权”而非“克里米亚归属”展开——事实上就连普京本人和俄罗斯官方,也不敢公然宣称“克里米亚是俄罗斯领土”。
如今克里米亚议会却突然“提速转向”:公投被提前到3月16日,选项也只剩下“加入俄罗斯”和“恢复1992年克里米亚宪法”(留在乌克兰)两项。
之所以如此,恐和克里米亚议会和新政府的地位有关。
尽管俄罗斯族在克里米亚占据优势,但如今的克里米亚政府、议会却实在有些“来路不明”:2月27日武装分子闯入议会大楼,升起俄罗斯国旗,然后部分议员在枪口下进行了“选举”,罢免旧总理阿纳托利.莫吉廖夫,换上了新总理谢尔盖.瓦列里耶维奇.阿克肖诺夫,对于这样一位“刺刀捧出的总理”,乌克兰官方一直不予承认,其权威主要建立在俄罗斯联邦政府的力挺,和武装分子的撑腰上。阿克肖诺夫并非克里米亚人,而是摩尔多瓦人,有消息称武装分子中也有许多是来自克里米亚、甚至乌克兰以外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者。很显然,乌克兰和国际社会的“大气候”,对阿克肖诺夫等人的“大业”构成一定威胁和压制,在这种压制下,俄罗斯官方一再否认已从俄境外向克里米亚派兵,也至今不敢承认克里米亚的“独立权”(虽然强调了其“自决权”),更不用说“收复”了。在这种情况下,克里米亚亲俄派产生“冯亭情结”,试图拉俄罗斯直接下水,把自己和克里米亚命运更直接绑在俄罗斯这棵“大树”上,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选择。
问题是,这给俄罗斯联邦和普京出了个大难题,其难度不亚于当年面对上党地图和“请愿书”的赵王。
自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局势虽几度不稳,但在亚努科维奇的配合下,俄黑海舰队仍然在这里驻扎3万大军,且可合法待到至少2042年,在这里,俄本就有很大的活动自由和影响力,2010年乌克兰选举前夕,黑海舰队水兵就曾直接把坦克装甲车辆开上大街。“2.22”事变后,普京和克里米亚亲俄派心照不宣地打起“默契牌”,实质上获得了在这片土地上的更大支配权。如果照这个局面发展,俄罗斯和普京可以至少在表面上“两手干净”地赢得克里米亚的几乎一切实际利益,却不用背上“干涉外国内政”、“单方面改变联合国成员国边界”的恶名,即便付出一些政治、经济代价,也终究是有限的。
如果克里米亚不宣布并入俄罗斯,即便是“自行独立”,普京和俄罗斯也有许多主动性:既可以和欧美讨价还价,在乌克兰划分“安全线”捞取实空,也可以此为筹码,对基辅当局施加重压,迫使其不敢“全面西向”,还可以“这是克里米亚人民的选择,与俄罗斯无关”在国际舞台为自己辩护。
但如今,克里米亚议会的大胆一步,把普京逼到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如果顺水推舟,做出接纳姿态,固然可获得梦寐以求、且在许多俄罗斯人看来本就该属于自己的一块领土,却无疑将此前花费不菲代价、小心翼翼打造的“乌克兰及克里米亚人权捍卫者”形象自己打了粉碎。确保成员国主权、领土完整是联合国的基本宗旨,以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五常”身份直接打破法定边界,攫取另一个成员国领土,不啻自己摧毁自己制订的国际秩序(赫鲁晓夫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时,俄、乌是同一个国家,性质是国内行政区划变更)——而且还是对自己有利的国际秩序。可想而知,一旦俄接受克里米亚“回归”,在联合国和安理会势必遭到几乎所有成员国出于不同目的的一致反对和谴责,因为很显然,容忍一个国家的一部分领土通过公决并入另一个国家,这样的先例是任何一个安理会重要成员国所不敢开的,谁都害怕此例一开,引火烧身。
倘如此,俄罗斯势必在国际上遭逢空前的孤立和制裁,此前克里姆林宫吸引外资、促进出口等一系列努力,也势必付诸东流。近年来俄罗斯经济已蜕变为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资源输出型,不论维持或转型,都仰赖国际市场和外国资本的投入,更要命的,是俄罗斯金融体系早已国际化,鲸吞克里米亚容易,消化的代价未免大了些——且和上党不同,俄罗斯本就在克里米亚获得了几乎一切,又何苦为博一个虚名,去冒这样大的风险?
问题是退也不容易。
很大程度上,克里米亚亲俄派的腰杆,是普京给撑起来的,尽管权衡利弊,俄罗斯最终否认从外派兵的传闻,但谁都知道,那些在克里米亚满街乱窜的武装分子,和俄罗斯究竟有没有干系。倘此时退却,便等于在欧美和乌克兰亲欧派面前示弱,不仅在国际上“前倨后恭”,失分失色不少,在国内的人气也会大跌。
“二进宫”的普京原本就受到更多政治挑战,曾经所向披靡的个人魅力攻势也不再那么灵验,民族主义这张牌,是他迄今仍“绝对好使”的王牌之一,一旦在克里米亚问题上“屈服叛卖”,不仅盟友和“粉丝”会失望,一些聪明的反对派也会不失时机来个“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并非危言耸听,普京最著名的反对者之一纳瓦尔尼,在以“反腐斗士”出名前,就曾以民族主义的形象出现过。
在克里米亚议会的一再“逼宫”下,俄国家杜马迄今仍在闪转腾挪,一方面强调“所有议会党团都主张乌克兰领土完整”,一方面表示“待克里米亚公投后会审议相关问题”,把皮球暂时踢到至少10天后,而普京本人自3月4日含糊表示“克里米亚前途由其人民决定”后,就对此问题保持缄默,显然也正在祭起一个“拖”字诀。当然,拖恐怕也很难拖太久。
(作者为知名专栏作家、评论人)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3819190181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