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高校的行政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博讯北京时间2013年1月20日 来稿)
近20多年来,随着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一边推行高校产业化,一边又加强政治思想控制,大陆高校内学术腐败(论文造假、跑关系拿政府基金项目等)、道德沦丧(诸如邹恒甫教授所披露的北大嫖娼现象等)、学风日下(学生无心学习、教师不安心教书等)等严重现象泛滥。这些现象最直接的根本原因在于:大陆高校行政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党委书记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无效机制
先行的大陆高校实行的是党委书记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由两套班子组成:党委领导班子和学校管理委员会班子。其中,党委领导班子由党委书记、副书记和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团委书记等组成,下属所谓的党委办公室、纪委办公室、组织部、统战部、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学生处、监察处、审计处、工会和团委等众多党务部门。而学校管理委员会领导班子则由校长、副校长和校长助理组成,下属人事处、财务处、教务处等庞大的组织机构部门。可以看出,党委部门和行政部门的有些机构在职能上是重复设置的,例如,人事处和组织处。还可以看出,在所谓的党委书记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下,党委和学校管理委员会两套班子没有明确的分工,书记在管党务的同时,也参与学校的行政管理。在有些学校,这种机制导致书记和校长争权夺利、你死我活!结果是,决策时大家各执己见、互补相让;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责任。因此,这种机制是一种典型的低效机制、甚至是一种无效机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腐败,并扰乱学校的正常教学与科研秩序、严重损害学校的学习风气。
二、校长和党委书记的官员化
现在的大陆高校的管理团队已经早就官员化了。哪个学校的校长和书记是副部级的?哪个学校的校长是正厅级的?这些早在中共政府组织部门就规定好了。在这种官员分级制下,每个学校的校长和书记是由中央组织部门和省市组织部门直接调配的,当然要由其主管部门(如中央或省市的书记)来决定其任免。例如,北大的校长周其凤是由中央从吉林大学调到北京大学当校长的。我们的周其凤校长把吉林大学搞的负债累累后又跑到北京大学来批“美国教育一塌糊涂”;化学家不做了,而改行做作曲家。不过,像周其凤这样的校长还算是懂专业和教育管理的学校管理者。然而,在大陆有些学校,特别是二本、三本的学校,有些校长的素质就更不敢恭维了!这些学校的校长和书记往往都是从辅导员出生,然后靠挖上层路线一步一步往上爬。等爬到一定职位时,什么教授、博导的头衔自然就不在话下了。红楼梦里有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这些人就在省市领导上级的关照下,在曹雪芹的启示包装下,在有关宣传部门的吹捧下,俨然变成一个学校懂行的管理者。然而,实际上又怎么样呢?真是的情况是,有些校长连学校人才培养定位都搞不清,学校有什么管理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在他们内心里是不知道的。他们热衷于开会,喜好在教师面前讲假大空话,实在让教师无法忍受!因此,有些老师调侃说,我们学校的书记讲话像书记,校长讲话还是像书记。有没有校长,有没有真正的学校管理者,不知道!真是学校的悲哀、教师的悲哀、学生的悲哀!
三、行政部门的机构臃肿和低效率
近些年来,随着大陆高校的政府投入增加,高校的编制和高校的新增机构也在不断地增加,出现行政部门的机构臃肿化现象。比如,一个有1000人教职工的大学,其行政人员(包括科研机构的管理人员、二级学院的教务行政人员等)要占400到500人左右。也就是,真正的教学和科研人员占一个高校总人数的比例只在40%~50%左右。在一些二本以下的院校,这个比例更低。稍微懂一点常识的学校管理者都应该知道,教师是一个高校存在和发展的核心资产。可是,在大陆高校,教师的地位却很低!行政部门的人员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强势,导致教师队伍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加。行政部门的低效率或无效率使教师在开展工作时很艰难!
导致行政部门机构臃肿、行政队伍庞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近年来政府部门加大了教育投入,设立一些教育扶持项目。这些项目有时资金投入很大。很多高校针对这些资金投入项目,纷纷设立什么“XXX教育研究院” 、“XXX环保研究院”、“XXX风险管理研究院|”等等来骗取政府的资金,并通过这种研究机构来洗钱。自然,这种机构也带来人员的快速增加。还有的是,政府投入一个项目后,行政部门好像得到一块肥肉,大家都像苍蝇一样盯上了这块肥肉。比如,某省市政府财政划拨一笔5000万RMB的项目到学校,学校的校长和书记就开始分赃,先留下一定比较在自己手上,然后把剩下的分到学校行政二级单位,比如教务处、学科办、研究生部等。这些二级部门接到学校下拨的钱后再进行二次分账,复制校领导的做法,也留下一定比例在自己手中。最后,这个项目的经费真正划归到二级学院时已经非常有限了。而完成这个项目真正要靠各位教师或可研人员,但因经费有限,只能将项目做得虎头蛇尾。最后,上面省市来人检查时,只要招待好一点,做做人情工作,项目就得到“验收合格”。
导致行政部门机构臃肿、行政队伍庞大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校领导的用人唯亲。比如,那个校长或书记从外面学校或单位导入到学校,很可能会带来一些自己的人,如自己的硕士生、博士生来校工作。众所周知,今年来,中国大陆高校的学生就业比较困难。尤其是,那些校长或实际都是学马列出生的,所带的研究生的专业也都是马列之列的专业。他们的这些学生因专业不好,或因毕业的学校不出名,在找工作时很困难。因而,这些校领导为了能招到研究生,在毕业时一般要用自己的职权帮助学生找工作。最终结果是,一些校领导的学生毕业后都进了自己任职的学校工作,形成庞大的嫡系队伍,皆大欢喜。
三、走升官之路的辅导员群体
现在大陆的高校,特别是二本、三本院校的行政掌权者大多是辅导员出生。这些学校的校长、党委书记、副校长等几乎都是辅导员出生,更不用说,高校的行政二级部门,如人事处、组织处、学生处等的负责人了,出生辅导员的居多数。辅导员是从学生开始培养的,那些在班上学习成绩不好的,往往会把注意力放到同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关系上,进而优先入党,优先留校做辅导员。人大有个副教授说过,现在的高校团委和学生会是藏垢纳污的地方,这些团干或学生会主席多数是学习成绩不好,但很会搞关系的一群学生。他们将来毕业后,多数选择留校当辅导员。辅导员的另一个供应来源是那些学校不好的、专业不好的硕士生毕业后,先选择到高校做辅导员几年,然后,找机会或关系往上爬,去当官,寻求到学生处、人事处、组织处或宣传处做个副处长之类的官职,以后在有机会能攀上大树,就进一步升官做校长,甚至到政府部门做团委书记什么的。
辅导员出生的官员有个致命的弱点:他们不懂专业、不懂管理,只会假大空话连篇,做事打酱油。但他们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关系上,也能弥补其不足。这些人掌权真是误国误民!
[博讯来稿]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92043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