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选骏:《老子》是厚黑学之祖
(博讯北京时间2012年11月26日 来稿)
谢选骏更多文章请看谢选骏专栏
《老子》中论水之德的篇章,是其厚黑学的核心部分:
我们先解释内涵,再看原文和译文。
解释内涵
以前人们对老子的理解都是“道德”的,因为被它在魏晋玄学中的名目也就是《道德经》的字面含义给蒙骗了,其实,只有从“不道德”的角度去理解《老子》,才能得其大要如下:
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里的“下”字,不是谦逊而是下作;不是礼贤下士,而是卑微、卑下、卑贱、卑鄙:正如俗语所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不怕肮脏,所以才能让大家都恐惧他,才接近了致胜之道:上善之水就是下水道里的脏水,它给世界带走污秽,所以也是上善的。但我们不要忘记上善之水也是最肮脏的。
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原文和译文
1、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
大江大海能汇聚容纳百川流水,是因为它所处低下,便为百川之王。
若有人想在万民之上,先得自谦为下;要为万民之先,先得自卑为后。
圣人正是这样,他在上,人民没有重担;他在前,人民不会受害。所以普天下都热心拥戴 而不厌倦。
他不争不竞,谦卑虚己,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老子第六十六章》)
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处身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
居身,安于卑下;存心,宁静深沉;交往,有诚有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天下归顺;做事,大有能力;行动,合乎时宜。
唯有不争不竞,方能无过无失。
(《老子第八章》)
3、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译文
天下万物中,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了。然而对付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 了。这是因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改变它。
(《老子第七十八章》)
4、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译文
在产生天地之前,有一个混然一体的存在。
寂静啊,空虚啊!独立自在,永不改变。普天运行,永不疲倦。
称得上是天地万物的母亲。
(《老子第二十五章》)
《老子》的“水德”是厚黑学,是阴谋术,厚黑学与阴谋术,需要韬晦,也就是“韬光养晦”,把自己的锋芒隐藏起来,像毒蛇的前进一样采取蜿蜒的道路。
为此,需要采取一种“损之又损”的战略:
1、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四十二章)
【译文】人所厌的是孤、寡、不谷,而侯王却以此自称,那是因为得道的侯王深明道体的缘故。任何事物,表面上看来受损,实际上却是得益;表面上看来得益,实际上却是受损。因此,人生在世,应顺道而行,不可仗恃自己的力量向大自然逞强,否则定得不到善终。前人教给我这个道理,如今我也拿来教别人,并以此作为“戒刚强”的基本要义。
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四十八章)
【译文】为学可以日渐增加知见,为道可以日渐除去情欲。能把为学日益的妄念去了又去,减了又减,把知欲都损尽了,便能到达无为的境界。即到了无为的境地,便与道同存,自然也就能无为而无不为了。无为,则何愁治理不好天下?反之,若强恃自己的智慧一意孤行,又何以能治理天下?
3、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七十七章)
【译文】天道的作用,好像射箭时的弦。弦位高了,便压低它;弦位低了,便抬高它;弦过长了,便减短;弦过短了,便补足它。天之道,也正是如此。人之道就不是这样了。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乃是损不足以奉有余。那么,谁才能善体天道,把有余的奉献给天下呢?只有得道的人,才做得到啊!体道的圣人,作育万物,却不自恃已能;成就万物,也不自居其功。能如此做到无私无欲,因任自然,不想表现自己,才能体察天之道,才能把有余的奉献天下。
只有这样懂得自我收敛(损)、自行收缩(又损)的毒蛇,才能达到真龙的地步,获得猎物、功德圆满。
[博讯来稿]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3019207121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