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迷:文革中的“黑N类”
(博讯北京时间2012年8月17日 来稿)
N最大为九,即“黑九类”,一般划分是出自“黑八类”加“臭老九”,而“黑八类”即传统“黑五类”(地、富、反、坏、右)加“叛徒、特务、走资派”;其中后三类可以看作是对文革初期所谓“黑七类”加进“资本家”和“黑帮分子”后的调整——去掉了“资本家”,又细分“黑帮分子”中的“阶级敌人”,出处是有关“清理阶级队伍”运动时中央文件中提到的八类“阶级敌人”——地主、富农、反革命、特务、叛徒、走资派、漏网右派、国民党残渣余孽。
(博讯 boxun.com)
两个“八类”的差别是,“清队”少了“坏分子”和“右派”中“非漏网”部分,多了一个“国民党残渣余孽”,原因是:“清队”运动最初是当局将北京新华印刷厂的经验推广,在全国清理各厂矿、机关、文教部门职工尤其是干部队伍,这些部门的传统“黑五类”只有后三类,本来就是公开受监督管制的,要清理只是所谓“漏网”者和“现行反革命”。北京新华印刷厂显然没有弄出新的“坏分子”,而所谓“国民党残渣余孽”按理本来应该属于“历史反革命”一类,但又在过去官方定义的范围之外(也就是级别不够,如国军连长以下者)。如此一来,在“黑五类”之外实际增加的类别也就是“叛徒、特务、走资派”。其实“叛徒、特务”本来也可算“历史反革命”,但大约是这当时被清理的两类主要在国家干部队伍中,也就特别单挑出来与“走资派”并列了,就如后者本来也可以归于“现行反革命”,实质上还是“黑五类”。当时整“造反派”是用的“反革命”、“坏分子”、“(漏网)右派”、“(漏划)地富”等名义,对支持“造反派”的干部就套“特务、叛徒、走资派”,因此一般非过来人只看字面都以为那时还没整“造反派”,而是他们整别人。
“黑七类”只是文革初期群众组织弄出的名堂,其中加进的“资本家”,据说最初也在“清队”之列,但报到中央被去掉了。原因大约是:“资本家”主要也就是老共所定义的“民族资产阶级”,本为法定的“人民”四大阶级之一(国旗五星中的一颗小星),老毛搞文革主要是针对所谓“党内走资派”,本没有打算改变这个统战对象,而为了对外形象大约还需要其代表人物做样子,以利用他们的海外关系。
至于“臭老九”,其实只是骂“臭知识分子”(正式称呼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说法,既然官方连“资本家”都没被算成“阶级敌人”,当然也从来没算进“臭老九”,反而公布了老毛的所谓“老九不能走”,继续作为统战对象。“黑七类”的“黑帮”一类中原包括“反动学术权威”,在文革中也逐渐“解放”而不单提这一分类,一般也被算入“臭老九”了。
由此可见,当局在文革中一直打击的“阶级敌人”,主要就是传统“黑五类”及其扩展的“黑八类”,因此文革后也就没有对“资本家”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个人定性的“摘帽”或“平反”一说,不像对“黑八类”的处理。
[博讯来稿]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353235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