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选骏:六四悼歌
(博讯北京时间2012年6月04日 首发 - 支持此文作者/记者)
谢选骏更多文章请看谢选骏专栏 (悲哉!他甚至来不及停顿一下,略略玩味自己的创造。他的艺术不为自己赏心悦目而发。他不孤芳自娱,也无人能够参透他。于是,他没有读者、听众和观客,他像是一部无字天书,无人问津,不为世知。他沉潜幽深奇特的洞府,原始自然地封存着……以待来世。岁月匆匆、一切都不常驻……辽阔的悲哀此起彼伏、浩荡不已,幻化出世界史的景致。宇宙的无言之歌,就这样为他吟唱。)
1990年初黑沉沉的除夕夜,零点时分
1
北京,充满神秘启示的地方!
北京,深邃而幽远的精神保留地!
你是中国的精华。如果你哭,中国就泪流满面;如果你笑,中国就欢欣鼓舞。
2
当人倒下来的时候,也许更真实地认识到“人之本质”?
在死亡面前,生存将洞开其毫无意义的本来面目。除非你能够相信──生与死,像光明与黑暗那样交替进行。如果光明仅仅只能亮一次,就永远沦入黑暗,那光明又有什么终极意义呢?
──这样,便有了宗教、哲学和爱?
3
从功利的观点看,人生充满了可笑的错误与惊人的浪费;但从审美的角度看,每一个错误每一次浪费,都是一种宝贵的体验!
只有当我把生活(宇宙、人生等绵延之流)理解为一片虚空时──我才有余力去想象它是实存的!
4
“个人的生命是多么微不足道啊!”──是的。
但群体的、民族的生命本身,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各种人间事业的寿命又何尝不是如此?
死亡是终极的、不可跨越的?──这一“科学的认识”,已构成了一切现代世界观的共同基础。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皆源于此。民主主义与集权主义,皆源于此。现世主义与出世主义,皆源于此。现代享乐主义与现代禁欲主义,亦皆源于此。
5
人生,进一步,座上宾;退一步,阶下囚。
座,就是未知之星,神秘之云,也就是人生的希望与抱负等等。
阶,就是名利场中的官阶、商人脑袋里的算盘格子,是社会的关系与负累。
在一场毫无取胜之望的战斗中坚韧不拔,才是勇者中的勇者。
那样,他只是为了保持一种良好的风度而战,也就是为了完美的理念,而坚持不懈的。
那样,他已经超然于功利之上,而把战争本身,当作一场趣味盎然的游乐,;而不再斤斤计较,仅仅把胜利贬低为“劫夺掳获物的一场盗窃”。
恐怖和希望、思念等心理活动一样,是一种必定要消耗大量能量的活动因此一点也不奇怪,当恐怖和希望、思念等心灵骚动都达到其高潮之后,必定会迎来一个相对宁静的低潮期。随着郁积的能量之耗散,一切激情突然间难以置信地平复了,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似的,好像那阴影那阳光那泪水纯然是一个梦……与“形容枯槁”十分相合的,是“心如死灰”。死灰,当然是平稳寂静的。它既不必存希冀;思念也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不知飞往何处之天涯,但反正已与“我”无缘了!
──这是否表明,在心理、生理诸相的背后,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那个物质原理,是是那个“无情的情人”──生物现象?
6
要知道,再年轻的人物照片,只要褪色模糊了,就变得无限衰老,仿佛汉墓中的出土定物。再美好的往事,只要模糊褪色了,就成为陈腐不堪的,你不再能抓住生动的细节,只觉生命的徒劳无益。
为什么许多人拼命地、乃至“忘我地”、“无私地”忙碌在某些事务性的游涡里?实际上,这种奔忙乃是为了忘却“老之将至”的大惊恐!
奔忙比之思索,省力得多又收获得多,何乐而不为之?这不仅出于功利之计,还出于内心的恐慌:因为,正是在省力而又多获的掩盖下,你的衰老被“淡化”了、因而仿佛推迟了!你的业已趋缓的心律,又开始健旺地运动起来了!这种人为的“年轻化”,可使老朽也红光满面,“箭步登上天安门城楼”,怪不得人们都对这套健身术乐而不疲呢!这就是权力的春药和杀人的荣耀所刺激起来的集体主义!?
7
世界上最悲惨的事,大概莫过于一只强健的猫,在一间封闭的屋子里,被满满一屋子发了狂的老鼠,活活咬死了。
一位劫后余生的见证者曾经说过,“目睹一个高贵而优秀的青年,损丧在一群庸碌的老人之手,必不可避免地促使见证者产生了对于世界的厌恶和对于宇宙的怀疑。在这种灰蒙蒙的浑沌中,我终于想起了基督和他的使徒们──
他们是多么超越的人!超越,只能是心性的。没有最低限度的超越精神,你怎能理解这个令人毛骨耸然的世界?尽管这种令人作呕的本相常被窃贼们小心翼翼地隐藏着、文饰着;否则,你就无法拥有使人得以生存下去的起码条件。否则,超越是一种幻构!因为幸福有待于无待,超越有待于“非超越之境的压力”。
他们,这群古代文明的腐烂中迸裂出来的生命精华,竟然在类似的绝望中完成了那么深刻的“创造性转化”:他们,把命运的遗弃一变为上帝的祝福!从而把死亡变成了复活与永生的准备,也使被损毁的天才成为永生的救主。由此,他们将“对世界的恶心”升华为拯救世界的热切。“对世界的恶心”:这是目睹了刺眼的悲剧而不可能不发作起来的旷世情怀。阿们。
[博讯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支持此文作者/记者 (Modified on 2012/6/04)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982208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