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特供”躲到幕后
(博讯北京时间2011年11月19日 转载)
市面风行多年的“特供”“专供”商品最近遭遇了不大不小的风波。9月1日至10月31日,国家工商总局等4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一次“特供”、“专供”等标识清理整顿专项行动。受此影响,以往挂着“人民大会堂特供、专供”字样的鲁花、椰树和三元牛奶等企业纷纷将此金字招牌悄然弃用。
职能部门摘牌之举自须肯定。“特供”商品公然违反《广告法》第7条规定,紧贴“国家机关”金字招牌,早已成为社会的一块“毒瘤”。一方面有碍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原则;另一方面,暧昧的背书身后,隐藏着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交易,既损害国家机关公信力,更使官民离心离德。 (博讯 boxun.com)
市场上的“特供”标签早已不新鲜———特供烟酒、特供月饼、特供蔬菜,只要你能想到的商品,“特供”字样都已铺天盖地,真真假假、令人目眩。
当贴着“特供”标签的大路货充斥市场时,此中荒诞不言而喻。对于这种面向普通消费者的“特供”便宜货,只要智力正常,恐怕无人会相信,自己花几块钱就能享受到领导的专享待遇———那不是拿领导开涮吗?
然而,鱼龙混杂的“特供”产业链之所以长盛不衰,更有其独特的大众心理学基础。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在每款层次低下的“特供”大众商品背后必然对应着一款质优价廉的稀缺“正货”。
回溯专制的帝王权力史,特供自古便与之相伴而生。家国天下制的皇家“御用”贡品便是代表。以唐代兴起的官窑瓷器为例,这些产品便是“官监民烧”,“千中选十,百中选一”。其可贵之处,既在于质量优秀,更在其专用专享造成的权力崇拜。“多乎哉?不多也!”愈是离升斗小民遥远、愈是稀缺,它才愈能体现出权力执掌者的高贵和体面。
无论是“低调种菜”的国家部委农产品特供基地,还是最近被曝光的浙江一些部门借助权力开辟的农产品“特供渠道”,“特供”商品的背后,正秉承着特权崇拜的逻辑———只有凌驾于公众之上的特权,才有机会和资格享受此珍品。就此而言,这几年“宫廷御用”或“领导专供”商品市场的盛行便不难理解。“特供”商品既是品质的保证,更难得的是,还具有其他商品所不具有的魔力———能在芸芸众生中,清晰地对外昭告你我在权力体系中的地位身份。
这几年盛行的“茅台特供酒”便是一例。当官商两界的朋友在觥筹交错间看到各种“某机关事务管理局”“某部”“某委”“特供”标签,对于各自的关系网便已心照不宣。
当光怪陆离的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当就医困难成为千夫所指、当“房奴”“蚁族”蜷缩在“蜗居”一隅,屡遭曝光的“特供农场”“高干病房”“特供经济适用房”等特供产品的出现,却一次次赤裸裸地昭示着权力的张狂。在此社会情境下,撕几个阳光下的“特供”产品标签容易,要真正封堵“特权特供”的通道,更需警惕“特供”躲到幕后。
不加强权力监督机制的改革,不打破权力部门化和利益集团化的怪圈,“地沟油流进深圳官员餐桌”依然只能是黑色幽默式的奇闻。而让官员和百姓同在一片蓝天下生活,同吃一样的食品,更永远会是一句口号式的空话。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5168871801
[发表评论] [查阅评论]
(不必注册笔名,但不注册笔名和新注册笔名的发言需要审核,请耐心等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