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医生的选择/比利时杨明
(博讯北京时间2011年8月20日 来稿)
外科在医学界是一个颇为特殊的分工,不仅在大大小小医院的手术室,而且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和惊涛骇浪的舟楫。当然,偶尔在厨房里也会锋芒初试露上一手。
中国人几乎人人皆知家喻户晓的故事是,一位抗日战争时期来自加拿大的外科医生,为中国前线士兵伤员动手术。可惜他没有见到日本天皇在八月十五日下诏书投降那天。加拿大外科医生因手术感染去逝。从当年国际红十字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时,以人道主义为本的许多外科医生就奔赴发生在大大小小战场的第一线,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们选择了白衣天使的职业。 (博讯 boxun.com)
同样在法国也有一位外科医生,那就是法国政治家,国际无国界医师组织创始人之一的外科医生库什内。他的勇敢无畏在印度支那战争结束时驾舟在海上救助逃难的大批越南难民的故事,成为可歌可泣的传说,后来,在非洲大陆内战动乱和欧洲本土发生的种族灭绝的冲突之中,他都奋不顾身和同行一道救苦救难并且临危受命,成为国际组织在难民区国度立任行政管理之职。斯人之运行其必有命乎?
当然更多的外科医生在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医生的手术台,都在用手术刀为病患医治。或许他是名医,或许他们默默无闻,但是从事外科手术的医生们,都有一段儿精力旺盛饱满的年龄要求,与须发皆白的老中医依然悠然行医则不同。传统的中国医术也有麻沸散和刮首疗青的传说,大约和外科有关。但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外科医生,却是按照西方的教育方式或培养起来的,虽然课时的长短和欧美不同。年轻的外科医生或许也对欧美遥远的国度感兴趣。但是现在进进出出的局面和国门开启的初期迵然不同。
那时,有一位外科医生,受相关子女的委托邀请来到比利时,虽然已带来了汉语大辞典和日用语手册,但是在大学医学院进修或研究,不跨越语言障碍这一关是不行的。来自上海的这位年轻的外科医生来到比利时之后,就面临着抉择。要么静下心来,半工半读,要么另谋生在国外度日。这种抉择仅仅牵涉个人利益,全然和大义凛然奔赴前线的那一代人不同,辗转反侧的思复,不是在手术台,也不在锅台樽俎之间,而是床上。
外科医生法语不行懂得矣语也派不上用场,他的朋友们在餐馆打工建议他来赚钱。这双外科医生的手用来洗碗切菜扒虾多少有些可惜,最不能忍受的是还要和没怎么读过书的饭馆儿老板争吵,一怒之下,外科医生拂袖而去。中餐馆打工不戴外国厨师那种高高的白帽子,当然也不戴外科医生的绿帽子。于是外科医生立即买机票启程回国,这大约是二十年前的事情。
当然回到中国的大医院,又回到双手熟悉的手术台,二十年来的外科医生职业生涯,可想而知。外科医生留下一本汉法大辞典,闲睱戈梦中大概不会记得这本辞典的下落,上面盖着工整楷体的印章。这本辞典后来被赠送给一个叫约翰的希腊学者手中。在查阅中文的法语辞典时,希腊人约翰会不会想到赫然有名的书主是谁吗?
字里行间的选择好像还是有那么一点儿犹豫。
[博讯来稿]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190356
[发表评论] [查阅评论]
(不必注册笔名,但不注册笔名和新注册笔名的发言需要审核,请耐心等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