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同龄人,就看不懂薄熙来!(之三)/Fraserview
(博讯北京时间2011年6月27日 转载)
从大连,沈阳到重庆,无论薄熙来走到哪里,身前身后总是议论纷纷,褒贬不一,有时甚至铺天盖地。一个政治家,能够始终成为社会和舆论关注的焦点,这是最高的奖赏。在一人一票的制度下,这是令所有政治人物羡慕不已的最优秀政治特质,这就叫政治魅力。
(博讯 boxun.com)
薄熙来的政治魅力,与其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一样,是在一个极其独特的环境中形成的。在中国,党的领导人是不能批评的。胡锦涛不能批评,各省的省委书记也不能批评,唯独重庆市市委书记薄熙来可以批评。重庆唱红打黑,李庄案审判以及薄熙来在重庆所推行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建设项目,无不在中国平面媒体和网络上被批评得体无完肤,片甲不留。实行严格舆论审查的中国,一向对司法领域里的舆论动向严加防范,高度戒备,而在重庆打黑和李庄案上,却袖手旁观,放纵舆论。扑面而来的社会舆论和批评浪潮,没有将薄熙来打倒,反而成全了薄熙来:重庆打黑与李庄案审判经得起舆论和历史的检验。
对政治对手一味地压制和打击,在这一点上,胡锦涛与当年的蒋委员长犯的是同一个错误。温家宝和刘晓波都是胡锦涛这一错误的最大受益人。没有胡锦涛,哪有中国的这一枚实实在在的诺贝尔和平奖?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先总理周恩来相比,温家宝所做的实在微不足道,居然获得如此丰厚的回报,胜过华尔街最优秀的股票!正是胡锦涛的自私与狭隘,衬托出薄熙来的坦荡;正是中国政坛的黑暗和腐败,造就了一个朝气蓬勃,魅力四射的薄熙来。薄熙来在重庆,在大西南的崛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胡锦涛功不可没。
政治的实质就是竞争,不能竞争,必然失败。如同当年的蒋介石,胡锦涛也当起了凡事无不倒贴的“运输大队长”。随着对中共体制内外民主势力的打击和镇压,随着对海外内外“三股势力”的疯狂围剿,大量的政治资源从胡锦涛手中流失,最终转化为催生和壮大各种反对力量的政治实力。且不说海外的“法轮功”和所谓的“藏独”,“疆独”,且不说中国国内野火春风般的暴力反抗事件,就一个艾未未,就令胡锦涛损失了多少政治资源?这一进一出,胖子又捞了多少政治资本?幸亏政治局里没有一个是会计出身,否则,这帐该怎么算?
“高能耗”运行的中共政权,其脆弱和不堪一击,不言而喻。倘若再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动荡,或稍具规模的战争,就有可能耗尽初生的中国垄断资产阶级在几十年里聚敛起来的所有经济和政治资产,把共产党再变回到一帮穷光蛋。
_(博讯自由发稿区发稿)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190632
[发表评论] [查阅评论]
(不必注册笔名,但不注册笔名和新注册笔名的发言需要审核,请耐心等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