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党扣“国学大师”帽子 季羡林入土不安/陈赫
(博讯北京时间2009年7月15日 转载)
2009年闰五月十九日,两位国学大师同时仙逝,不能不称奇。两位名声如雷贯耳,但是所知真不多。上网阅读追思文字,恶补一下。
(博讯 boxun.com)
除了知道了生平事迹之外,最有意思的是,人家季羡林根本不承认自己是什么国学大师。这个印象是有的,但是那是作为大师泰斗做人的“谦虚加谨慎”,当然这也是从媒体文字里瞄来的。今天看了相关文章才知道,人家真正专门化的是“东方学”,根本不是“国学”:
人们对季先生至少有两大误会或者利用。一是他的专业是印度学,却被误指为“国学”,符合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学被压制、国学被弘扬的社会环境,也满足了社会公众的虚骄之气。因为“国学大师”的头衔,他受到了更多的尊敬和礼遇。显然,凭着那代学人的学术良知,他为此感到不安。在两年前出版的《病榻杂记》中,他要求摘去 “国学大师”、“国宝”、“学术泰斗”三顶帽子。他坦承:“我对(中国)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功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后来专治其他的学术,浸淫其中,乐不可支。”也就是说,他对印度学的兴趣大于国学。然而,媒体为了满足公众的需要,直到他去世后,这个帽子也没能摘下来,还充满讽刺性地放到大标题里。(长平:季羡林,被放大的公共知识分子ttp://news.163.com/09/0713/08/5E3CHOUQ00012Q9L.html)
裴钰的网易独家评论文章里也郑重地指出:
现在很多人把季老归为当代儒学,国学大师,其实,这是摆了一个大大的乌龙。我们现在如果不澄清这个问题,将季老的学术地位再搞这么一乌龙,就是对逝者不尊了。季老的最主要的学术贡献应该是东方学研究领域,比如,印度古代语言研究、佛教史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以及吐火罗语研究等等。
如果说这些研究离老百姓遥远的话,那么,季羡林对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做了这样的评价,"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从印度《罗摩衍那》中借来的,又与无支祁传说混合,沾染上一些无支祁的色彩。这样看恐怕比较接近事实。"(《罗摩衍那初探》)长期以来,孙悟空一直被误认为是中国原创的艺术形象,季老有博大精深的印度学基础,他的研究彻底颠覆了“孙悟空来自中国”的观念。主张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我们也通过季老的研究,对印度文明有了最公允的认知。2008年1月,季羡林获“印度公民荣誉奖”。
我曾经写过文章,指出这一点,季老非儒家,我们不是否定老人,而是,正确的认定季老的学术地位,则是最大的尊重。http://news.163.com/09/0711/13/5DUPL23B0001124J.html
举双手赞同两位学者的意见,还季老本来的学术地位,满足季老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这才是对他老人家最大的尊重,也许这样他才能入土为安。
_(博讯自由发稿区发稿)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博讯相关报道(最近20条,更多请利用搜索功能): 李承鹏:季羡林被国家恶搞了 季羡林怎样成为“公共知识分子”?/首知联 季羡林-被幻化的大师与知识分子 季羡林逝 没为五斗米匍匐/张颐武 季羡林的破纸“高帽” 温家宝的妖魔创意/张长平 季羡林与“六四”大屠杀/首知联 季羡林是中国知识界的悲剧代表 季羡林走了: 温家宝当国学大师,于丹老师欣赏小沈阳 大师、匠人、小丑——缅怀季羡林先生/许锋 为何要强赐季羡林“国学大师”头衔/楚一民 季羡林和任继愈的爱国论/西风独自凉 中共封季羡林为国学大师 因为他“胆小”/乔海燕 百家名嘴钱文忠驳斥“李敖炮轰季羡林” 季羡林对比中西差异/贾春宝 “季羡林时代”远未成为过去/方非 季羡林的纳粹化/包祥— 季羡林是中国知识界的悲剧代表/困兽犹斗 头号“国宝”季羡林上演头号国粹/田奇庄 季羡林走了 温家宝当国学大师/刘洋波 《季羡林全集》中的老照片(图) 季羡林的破纸“高帽” 温家宝的妖魔创意 季羡林先生是一个有 鲜为人知:温家宝与季羡林之间的情缘 (图) 实拍:季羡林灵堂内外照片(图) 胡乔木苦劝数小时 季羡林胆小不敢革命 季羡林去世,吉林访民到北大示威(一)(图) 遗留藏品天文数字 季羡林遗产分配再成焦点 (图) 季羡林:爱国不等于爱党 真让人遗憾,筹划拍摄《季羡林》纪录片夭折 半天3500人祭奠季羡林:学子心里的北大塌了一块(图) 社会各界群众北大悼念季羡林(图) 季羡林 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季羡林逝世细节:温家宝12点赶到医院 季羡林追悼会由北大安排 医院实施进出管制 季羡林之子季承:父亲今晨突发心脏病后昏迷逝世(图) 国学大师季羡林今晨在北京医院病逝 享年98岁 (图) 国学大师季羡林病逝 (图) 季羡林先生倡言“大国学”
点击这里对此新闻发表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