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精神解读/武振荣
(博讯北京时间2009年6月02日 转载)
武振荣
(博讯 boxun.com)
何谓“6.4”精神?
所谓的“6.4”精神是指:为了要求民主,数以千计的中国大学生们
宁愿堵上自己年轻的性命,用在光天化日之下饿死自己(绝食)的方
式,以求启动遭受到严重危机的中国民主化进程。
于1989年5月,中国大学生要求民主的行为在当时中国社会造成了一
条民主的“经线”,与之相应的是,它同时引带出了各界民众参与民
主运动的条条“纬线”,以至于在6月4日之前,造成了“经纬”交织
的现象,“织”出了那个时代中国民主化的最壮丽、最伟大图案。
所以,“6.4”精神又是指,在中国大学生行为的感召下,中国共产
党内高层中的民主派也站了出来,同情和支持学生运动;与中国共产
党并存的八个中国民主党也在大学生们精神的感召下,焕发出了了民
主的政治本色,纷纷表态支持学生;中国知识界、文化界、学术界、
文艺界几乎在同一个时间内以共同表态的方式向当权派、实权派施加
压力,希望他们给学生们让步,就连宗教界的人士也按捺不住内心的
激动,纷纷走上街头,声援学生,呼吁民主;更重要的是,全国广大
市民、工人、农民、进城务工的民工、小商贩、小摊主、无业人员和
失业者,都在同一个时间内发出了要求民主的呼声,非但如此,他们
还为支持学生运动慷慨解囊,捐钱捐物。
所谓的“6.4”精神,又指当大学生们和平要求民主的方式受挫,在
“戒严”军队强行进入北京城时,蛰伏于中国人民中间伟大的民主革
命精神被唤醒了。于是,数以万计的北京市民,男男女女,老老少
少,凭着一腔热血,赤手空拳地阻止戒严部队入城,出现了王维林用
自己百十斤肉体挡住了隆隆开进的20多吨重坦克的伟大画面,以至于
形成了“6.4”图腾!
“6.4”精神的形成与蛰伏
“6.4”精神不是无源之水,它有自己的起源。大体讲,它是中国辛
亥革命传统和“5.4”政治运动传统在一个特定时间里的交汇反映。
所以,正确地解读“6.4”精神是关系到中国民主化运动成败于否的
关键。
“6.4”精神牵着两个头:一头是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
甚至包括共产党革命战争的这一头,它的原则是,人民在遭受极端压
迫的情况下,有权利拿起武器,反抗压迫者,解放自己;另外的一头
是,在要求民主的问题上,人民若诉诸于合法的手段,任何阻止人民
合法表达的政府行为都是非法的。这就是说,在具有近百年民主斗争
历史的中国,人民事实上享有两种不同性质的权利:即“利用《宪
法》权利”合法地改革政府或者使用“革命权利”直接“推翻”政
府。此两种权利是并存的、交相使用的,行使其中的一种,并不意味
着就否定另外一种(见武振荣、邓韫璧合写的《论民主的两种权利》
一文)。
在近百年的时间中,从辛亥革命、“5.4”运动开始到今天为止,发
生于我们中国的民主事件、历史片段和过往人物虽然都是紊乱的、分
段的、甚至是分裂的,但是整个过程中却存在着一种“精神”上的统
一与整合,而本文中所说的“6.4”精神就是范例。
“6.4”精神之自我批评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一种精神,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精神出世现象都是
复杂的、神秘的和难以叙述的。中国人民的“6.4”精神也是一样。
1989年5月,中国大学生们发起的政治运动完全是立足于中国传统革
命和传统政治运动的框架之内;但是运动的参与者们和主导者们却没
有完全地、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所以,就造成了一个局外人一眼都能
够看出来的缺陷,即参与者们站在“革命”的立场上,却想把由“革
命”推进着的政治运动纳入共产党“改革开放”的框架内,于是造成
了运动的内在矛盾,这是其一;
其二,参与运动的人在其意识的深处受到由教育而来的“动乱”的压
迫,所以非常的怕乱,以至于为了保证不乱,学生们拒绝了学生之外
的任何人(那时叫“社会人员”或“闲杂人员”)参与运动,想把运
动保持在纯粹学生运动的范围内;
其三,运动前,大学生们热衷于赶潮流的时髦,使他们在学校里接受
了“中产阶级民主”和“精英治国”的西方理论,因此,他们虽然以
中国的传统方式登台表演的,但是台词却不是中国的,结果是:在伟
大的1989年,除北京外全国整个运动还只是处于“学生运动”的阶
段。在北京,广大市民出于义愤,“堵截”戒严部队的行为才拉开了
市民运动的序幕,而在全国大中城市运动未待发展到全民运动时就遭
到了血腥镇压(云南也许是一个例外)。
“6.4”精神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提高、升华的事情同时意味着它要
抵制对于自身的错误解读,特别是在所谓的“民主人士”当中,错误
地解读“6.4”精神之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大致说来,错误解读主要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认为“6.4”精神“过火”,特别是大学生绝
食运动没有“见好就收”,只知道进,不知道退,以至于弄得骑虎难
下,最终导致共产党高层内的改革派全军覆没,使专制得以延续;
二、一部分人要用印度甘地“非暴力主义”来包装“6.4”精神,把
中国现代民主革命的传统和精神作为一种负面的东西加以否定(所谓
的“非暴力”),甚至把民主革命方式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当成民主革
命的“罪过”给与批判,从而把中国民主的历史企图一笔抹杀。
人们可能记得,在“6.4”刚刚过后的那几年,上述错误的解释曾经
一度占了上风,只是在随后的时间里,它就慢慢的被人淡忘了,而正
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时间中经受磨练的“6.4”精神才得以在人民
的普遍认识中愈来愈彰显自身。可以这样说,我们中国人民在20年里
磨了“6.4”精神这一把剑,它目前显得锋利无比,未来中国民主运
动道路上的那些荆棘、野草、乱藤之类的东西,会被它斩杀干净!
“6.4”精神的伟大复兴
20年前,“6.4”运动是失败了!但是“6.4”精神却没有因为失败
而消解。它同世界上那些“不可见的事物”一样,在运动失败后经历
一个长时间的蛰伏期;这期间,它痛苦、彷徨、迷茫,甚至动摇,但
是20年时间使它重生了!
中国人对于那种不应当失败而遭受失败的人和事有一句老话:“20年
后又是一条好汉!”到今年6月4日,正好是20年,复活了的“6.4”
精神正在跃跃欲试地欲上“好汉”之身!试想一想,20年前的那一场
伟大的运动不就是把平平常常的人变成为要求民主的“英雄好汉”
吗?
于今,如果说“6.4”精神有一个伟大的担当,就是说它要把我们13
亿普通中国人造就成为争取民主的“英雄好汉”!
(2009-05-15于韩国首尔)
──────────────────────────────
⊙上篇 ⊙目录 ⊙ ⊙投稿+订阅+联络
──────────────────────────────
──────────────────────────────
《 民 主 论 坛 》
_(博讯记者:武振荣)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博讯相关报道(最近20条,更多请利用搜索功能): 水泊梁山:一个理想的、兄弟般的第二社会——网上论《水浒》(四)/武振荣 论《水浒》英雄——网上论《水浒》(三)/武振荣 《水浒》:是“聚义”还是起义?——网上论《水浒》(二)/武振荣 武振荣:揭去红皮说《水浒》 武振荣:诗五首 致胡锦涛的公开信/武振荣、邓韫璧 真理三论(下)/武振荣 武振荣:真理三论(中) 武振荣:真理三论(上) 武振荣:我说“朱坚强” 夸父追日的三大步——纪念王若望诞辰90周年/武振荣 官方网怎么说“六四”?/武振荣 论“文革”之哲学意义(下)/武振荣 论“文革”之哲学意义(上)/武振荣 旱天作雨:对未来中国民主莅临的一种思考/武振荣 胡锦涛害怕什么?/武振荣 中国历界政府为什么无名无姓?/武振荣 论胡锦涛为什么要排毛?/武振荣 “文革二次发动论”之我见/武振荣
点击这里对此新闻发表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