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评论
] 页面有问题?请点击打印板-》
打印版
[
推荐此文给朋友
]
[
博讯主页
]->[
大众观点
]
潘岳的“修理”承受力与官媒的正和博弈/曹林
(
博讯2007年5月14日
转载
)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今年3月一次环保宣传中遭遇“沙尘暴”,而这一幕被在场记者抓拍下来,连续发动“环保风暴”的潘岳宣传环保时遭遇“沙尘暴”,这副尴尬图景被舆论解读为“大自然给环保局的报应”,也有人撰文调侃潘岳出丑了——在近日接受央视采访时,潘岳承认当时对批评有点感觉,不过思想很快转变过来,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喊冤。他还对拍下这组照片的记者表示感谢,并要推荐为年度环境新闻奖。他表示那么丑陋的形象照下来能唤醒国人,再被调侃几句也值得(5月12日央视《对话》)。
看到潘岳这个表态,想起其在前段时间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话:从政之后他多次被媒体在某些细节上“修理”或“误会”过,但后来都解释清楚了。从这点来说,政府官员要有点承受力——表态没几天,潘岳立即又以一次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媒体修理”超强的承受力,这种宽容舆论批评和监督的姿态很值得赞赏。
(博讯 boxun.com)
潘岳在“不是推卸责任而是加强合力”的认识下不仅接受了调侃承受了“修理”,还对记者表示感谢并要推荐为年度环境新闻奖,官员这种对批评开明的承受,必将促进一次官媒舆论冲突中的正和博弈:潘岳在承受批评中获得社会赞许,媒体和舆论在官员对批评的宽容中会更加理解和支持环保,而环保事务也将在良性互动中凝聚更多的合作资源,吸引更多公众的深度参与。所谓正和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因而整个社会的利益有所增加——潘岳坦诚的宽容,弥合了可能的误解和冲突,在“无论赞美还是调侃,大家都是为了环保”的共识认知下实现了正和博弈。
确实,无论媒体怎么调侃,他们是为了环保这个公益事业,无论网友多么苛求,他们也是出于对破坏环保者的痛恨——一个官员,如果他真正坦荡无私,如果他真把自己服务的公益看得比私人面子重要万倍,他一定会在“共同的利益感觉”中感受到舆论批评者的公心而非恶意,一定会以寻求共识的心态和合作的姿态面对这种批评。只有这样,公权与舆论才会实现正和博弈,才能凝聚和动员各种社会力量为公益服务。
不得不说,现实中这样开明的官员不是太多,所以公权与舆论的冲突更多出现的是“零和博弈”与“负和博弈”:冲突中没有胜利者,甚至都是失败者,整个社会的利益受到损害。面对媒体和舆论的批评,有些官员和部门动辄就起诉媒体,要媒体向其赔礼道歉,或者通过其他非正式渠道兴师问罪——这样做只能激化官员与舆论的矛盾。早有学者说过,和谐的官媒关系是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正表现在正和博弈的建设力量中。
来源:济南时报 (博讯 boxu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博讯相关报道(最近20条,更多请利用
搜索功能
):
仁壽:第三隻眼看潘岳緊跟温家宝
潘岳-现实中的西西弗斯/张啸
潘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潘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和谐社会”添新解
我看潘岳的社会主义加生态文明
傑仁:潘岳的理想主義與科學發展觀
“政改方案”和潘岳新论都是徒劳的悲歌/瓦萨
時保華:潘岳做注和谐社会的真意
汪伟:潘岳为加强中共合法性谋划
潘岳: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吕非晨:重化工时代与潘岳的命运
甫仑:请继续犯傻——有感于潘岳扩大叫板范围
潘岳现象:破解中国经济/杨占生
要看清中国社会的主流-有感于潘岳“打破官场潜规则”的幼稚判断
从潘岳失势联想/姚笠
从潘岳为“世界工厂”下的新定义谈起/邬凤英
比较薄熙来、潘岳、刘亚洲
圆明园、潘岳与环境民主
庸焉:潘岳环保遭遇官场潜规则
潘岳捂脸避沙丝毫不影响形象/新京报社论
潘岳:绿色战争不易打
潘岳——中共官场「孙悟空」
潘岳效法古代“连坐”创新制度,“区域限批”成杀手锏/郑重之
潘岳升任环保总局第一副局长
潘岳:个人进退成败早已不在计算之内
艾刘斯:潘岳据传再遭冷冻
潘岳吁民增环保意识帮助战胜压力
潘岳:中国平均两三天发生一起水污染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中国不再做世界加工厂
(图)
中国哪些地方曾阻止潘岳公布绿色GDP结果?
中国环保局副局长潘岳的两大「困扰」
(图)
环境保护 潘岳叹环保总局无治污实权
(图)
影响2005年的25人 潘岳把橡皮图章变成大印
(图)
潘岳:我们别无选择,我们拒绝弹性
再掀环保风暴 潘岳誓言决不虎头蛇尾
周生贤联手潘岳打造环保新体制
潘岳强调全力查处江河岸边屡查屡犯污染大户
(图)
潘岳出山再刮风暴,环境整治又成中国主题
点击这里对此新闻发表看法
联系我们
All rights reserved
博讯是畅所欲言的场所、所有文章均不一定代表博讯立场
声明:博讯由编辑、义务留学生、学者维护,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另外,欢迎其他媒体 转载博讯文章,为尊重作者的辛勤劳动以及所承担风险,尊重博讯广大义务人士的奉献,请转载时注明来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