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丘:呼唤公共决策的“圆明园模式”
(博讯2005年7月09日)
沸沸扬扬的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终于迎来了最终的结论:在组织各方专家对清华大学的环评报告书进行了认真审查之后,国家环保总局在今日宣布对环评报告表示认可,并依据告要求圆明园对东部湖底防渗工程进行整改。饱经劫难的圆明园,终于躲过了湖底防渗膜的"劫难",那一颗颗为圆明园的未来而高高悬起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
在今日工科思维和科学主义盛行的中国,不少人在兴奋之余,很容易将挽救圆明园的功劳归功与清华大学专家们的不辞劳苦和环保NGO的大声疾呼。然而,任何有公共管理学基础的朋友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专家的科学结论与社会的舆论呼吁,在公共决策中并不具有决定性的力量。笔者无益否定专家与环保NGO在圆明园环评中所作出的贡献。然而,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专家也好,NGO也好,都只是特定的利益主体,其意见只能视为自身的利益表达。如果没有行政主管部门对这些利益表达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整合,最终也无法形成合理的决策。君不见,当年的三门峡工程,上有水利学权威黄万里先生的大声疾呼,下有陕西、河南百姓的极力反对,还不是一样上了马?
长期以来,我国行政主管部门决策的一个基本的弊端,就是将决策视为一个寻求利益最大化的手段。计划经济时代追求的是政治利益的最大化,市场经济时代追求的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在此次圆明园环评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作为决策的主管部门,国家环保总局所追求的始终不是利益问题,而是力求整合多放的不同意见,形成最终一致的结论。这一举措,显然为环保总局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正如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所表示的:"关于圆明园事件,社会舆论至今仍有很大的分歧。不管哪种决定都无法让所有人满意,都会有很多批评的声音,这是肯定的,我现在想着就觉得压力很大。" (博讯 boxun.com)
然而,正是这种压力,真正地接触到了政府部门工作的实质--听取多方利益表达,协调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政府决策本身就是在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形下所进行的选择,其目的不是求取利益的最大化,而是避免冲突的扩大和升级,以解决分歧和矛盾。
公共决策的本质就是各种利益的调和。国家环保总局此次对待圆明园防渗工程的决策,见证了这一真理。我们真诚的呼吁,在今后涉及公众利益的诸多政府决策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圆明园模式",而让传统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决策模式--笔者称之为"三门峡模式"--一去不复返。唯此,才能够真正意义上践行党和国家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圆明园环评事件中,一个小的插曲颇为值得注意,那就是,自始至终,唱主角的都是国家环保总局,而相关的文物管理部门、市政规划部门却一言不发。这种"一支独秀"的现象,一样值得我们深思。
(博讯 boxun.com)
博讯相关报道(最近20条,更多请利用搜索功能): 昊初:尘埃落定,阳光继续——从圆明园防渗工程事件看阳光行政 《狼图腾》、中日风潮和圆明园事件 沈芝:圆明园听证会缘何成公众参与新亮点 别再糟蹋圆明园,她已经死了 章言:圆明园环保听证会是近年难得的公众参与事件 历史真相:英法联军选择烧毁圆明园作为惩罚手段的来龙去脉 烧抢圆明园谁带的头? 思远:圆明园防渗事件中公众参与的范本意义 圆明园环评程序的真正价值 圆明园环评结果公布 防渗工程被要求整改 圆明园环评昨提交 环保总局对内容守口如瓶(图) 北京今开发布会回应圆明园事件(图) 圆明园内建别墅 每套月租金近5千美元(图) 圆明园称将收回被出租的湖心岛(图) 名相声演员20年前租下圆明园“蓬岛瑶台”别墅 “圆明园”何时成了“私家花园” 圆明园将湖心岛出租给私人 禁止游人游览 环保总局:圆明园不交环评报告最高罚20万 环保总局要求圆明园限期40天提交环评报告 圆明园并不缺水 搞防渗意在建水上公园(图) 专家称圆明园搞防渗意在建水上公园(图) 专家称圆明园不宜把挣钱作为价值取向(图) 圆明园湖底防渗对动植物影响极大(图) 圆明园防渗工程听证会四大质疑(图) 文盲政府一贯作风:圆明园改造工程中林木被毁 圆明园防渗工程再次开工(图) 被当成私家花园的圆明园们还有多少
点击这里对此新闻发表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