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官媒《环球时报》奇文批评西方妄议浦志强案 请看博讯热点:六四
(博讯北京时间2015年12月10日 综合报道)

浦志强已被北京警方收押超过一年半。
中国维权律师浦志强涉嫌“煽动民族仇恨罪”、“寻衅滋事罪”案件盛传即将开审之际,中共《环球时报》发表评论文章,预先批评西方舆论“攻击中国法治”。
浦志强2014年5月初被警方抓捕,至今年5月被正式起诉。案件直到星期二(12月8日)召开庭前会议为止仍不肯定会于何时开审。
《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星期三(9日)以其笔名单仁平撰文说,浦志强案“受到西方一些国家政府、舆论的密集关注和反对”,“呼吁接手此案的法官不要受舆论形势和压力的影响,心无旁骛地专注法律和案情证据本身,公正审理,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判决”。
浦志强的代表律师尚宝军对BBC中文网说,他不能理解《环球时报》评论的依据何在。
尚宝军说:“我不知道他(胡锡进)这么说的意义在哪······现在还不知道结果呢!他凭什么就判断一定舆论大哗?一定是西方不满意?”
尚宝军接受BBC中文网的电话采访时说,他们仍然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开审,但是“非要预测的话,我觉得也就是这一、两个星期吧。”
浦志强家属曾透露他有糖尿病等长期病患。尚宝军表示,浦志强尚能应付星期二的两个多小时庭审。
他还说,庭前会议并未谈及会否允许家属到庭听审,但估计浦志强太太孟群将尝试旁听。
然而,在孟群有否机会探视丈夫的问题上,尚宝军说:“我只能说到目前为止,即使有这个想法都没有成功过。到目前为止,浦律师和他的太太应该还没有见过面。”
数易控罪

胡锡进的文章称有分析形容西方声援浦志强的言论“攻击中国法治建设”。
浦志强被警方抓捕时的犯罪嫌疑是“寻衅滋事”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至去年11月被加控“煽动分裂国家罪”和“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如今公诉方只根据他所发表的七组微博,诉以“煽动民族仇恨罪”和“寻衅滋事罪”。
胡锡进在刊登于《环球时报》的文章中说:“由于围绕浦案形成了舆论聚集,使得此案似乎有了不寻常的‘政治敏感性’。分析人士认为无论浦案怎么审,最终判决是什么,都会引发西方舆论和国内部分公知的大量议论,出现一个攻击中国法治建设的新排浪。”
“法官们不妨‘任性’些:只要依法有据,我们认为就该这样判,嫌轻嫌重随你们说去······如果判得‘重’,西方舆论肯定会跳起来。如果判得‘轻’,那些舆论又会得意地认为它们‘起了作用’。”
文章说:“法官要做的是法律审判,而非政治审判,西方和国内一些公知也不应‘政治挂帅’,用他们的价值观作为浦案审理是否公平的尺子。当然如果他们偏要那么做,中国社会也见得多了。中国司法体系不会接受西方来给浦案定调,之前的刘晓波案等中国人也未曾接受。”
浦志强的另一名代表律师莫少平在庭前会议后对外发布了检方所摘编作为证据的微博内容。其中被视为干犯“煽动民族仇恨罪”的包括对2014年3月昆明火车站袭击案的评论。该次袭击共造成31人死亡,北京当局将之定性为新疆维吾尔族分离主义份子策动的“暴力恐怖袭击”。
被视为干犯“寻衅滋事罪”的微博则包括对中国连任全国人大代表次数最多者申纪兰,以及已故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嫡孙毛新宇的批评。
莫少平对美国自由亚洲电台表示,他已向法庭申请调取浦志强所发过的近2万条微博。他质疑警方是唯一有权调阅所有微博——包括发表不久即被屏蔽的网帖——起诉方不能“以偏概全和断章取义”的从中挑出七条微博作为证据。
来源:BBC
单仁平:浦志强案怎么判不可能由西方定调
浦志强案8日举行庭前会议,预示着该案即将进入庭审。浦于去年5月被刑拘,今年5月北京市检察二分院以涉嫌煽动民族仇恨罪、寻衅滋事罪依法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此案受到西方一些国家政府、舆论的密集关注和反对,中国国内也有一些人通过舆论场表达对浦的支持。
由于围绕浦案形成了舆论聚集,使得此案似乎有了不寻常的“政治敏感性”。分析人士认为无论浦案怎么审,最终判决是什么,都会引发西方舆论和国内部分公知的大量议论,出现一个攻击中国法治建设的新排浪。
我们因此呼吁接手此案的法官不要受舆论形势和压力的影响,心无旁骛地专注法律和案情证据本身,公正审理,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判决。
客观说,浦志强的案子挺难判的,原因是浦志强身为律师,却长期热衷政治,是中国社会及舆论场上反体制的号召性人物之一。他的言行对社会治理明显构成了某种破坏力,这种破坏力发生在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的新社会现实之中,形成挑战法律权威的新形式。
这种挑战社会规则和法律的行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坚决制止,在什么情况下应当容忍,这些看来属于司法上的新问题,需要以高度忠诚法律的态度,从维护社会正当秩序的目的出发做出裁决。
西方舆论施加压力,显然是想让中国法官对浦案的裁量跳到它们提供的“普世”角度上,西方视角的背后是它们的政治利益,推送它们的原则,就是推送西方利益的隐蔽方式。中国国内有少数异见人士在类似司法争议中与西方力量结为同盟,从他们的策略角度看这也可以理解。
然而浦案发生在中国,中国司法体系必须是裁量此案的绝对主导者,中国法律规定和相关证据是破解此案模糊性的唯一依据。这必须是浦案诉讼的起点和终点。
浦案外围缠绕了大量政治因素,法官们应当有能力跳出它们,依法该怎么审理就怎么审理,该怎么判决就怎么判决。不用考虑“政治正确性”,也不用推测怎么判舆论的反对声可能最小。法官们不妨“任性”些:只要依法有据,我们认为就该这样判,嫌轻嫌重随你们说去。
如果判得“重”,西方舆论肯定会跳起来。如果判得“轻”,那些舆论又会得意地认为它们“起了作用”。国内在两种情况下也都会有人不满。中国法院在这类案件中必须非常坚决,无论怎么判都是中国法律自己的事,之前的悬念也处在中国法律体系内。西方喜欢围观,随它们的便。
要面对西方树立这样的底气和硬气,关键在于要彻底取得国内广大民众的信任,让依法治国成为毫无争议的社会治理原则。目前中国司法的内外权威受到国内部分公知舆论示威的侵蚀,那些公知在价值观上同西方高度一致,并且经常通过冲撞法律底线干扰国内的司法建设实践。
比如中国司法机关查处了大量贪官,包括公检法队伍中的少数不法分子,对他们来说这些都OK。但只要依法追究自由派的异见人士,就会被扣上“打压言论自由”和“司法不公”的帽子。这种时候公知和西方舆论会一起上阵,制造有时看上去蛮汹涌的舆论喧嚣。
我们在呼吁法官严格依法审理浦志强案的同时,也呼吁浦的支持者们把劲头使在法庭上,而不是法庭之外。法官要做的是法律审判,而非政治审判,西方和国内一些公知也不应“政治挂帅”,用他们的价值观作为浦案审理是否公平的尺子。当然如果他们偏要那么做,中国社会也见得多了。中国司法体系不会接受西方来给浦案定调,之前的刘晓波案等中国人也未曾接受。
(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
来源:环球时报
[博讯综合报道] (博讯 boxun.com) 37210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