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京木樨园商圈:8成房产属温州人
(博讯北京时间2013年5月14日 转载)
揭秘北京木樨园商圈:据称8成房产已在温州人手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黄志杰| 北京报道
5月8日,据北京市公安局通报,上午10时许,“外地来京人员在丰台区京温商城门前聚集,市公安局迅速调集相关部门警力前往处置。经初步了解,本月3日凌晨,一名安徽籍女青年在京温商城内坠楼身亡,今日部分同乡相互邀集到京温商城门前反映问题。”
5月9日,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就安徽籍女青年袁某的死因表示:“排除中毒、性侵害及他杀可能,系自主高坠死亡。警方已将核查详细情况及相关证据通报家属,家属无异议。”
处于舆论一时关注漩涡的京温商城,是一个怎样的所在?
它坐落于北京南中轴线,位于南三环木樨园桥南,从这里直线向北,分别是永定门、前门、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与天安门的直线距离将近6公里。
这一地理位置,加上木樨园周边车站密集的基础条件,使得木樨园商圈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服装、小商品批发市场。河北、河南、内蒙古、天津、北京、东三省等地区一般老百姓的衣着风尚,甚至可以说是由木樨园决定的。
木樨园商圈之所以能形成气候,基于这一区域的另一显赫声名—“浙江村”。京温商城,则是1992年温州商会投资建设的服装批发市场。它是木樨园商圈崛起的起点,深深打上了北京“浙江村”的转折节点印记。如今,木樨园商圈已有百荣世贸商城、方仕国际商城、天雅女装大厦等30余座批发商厦,另有至少三座大厦正在兴建之中。
这是北京四环内非京籍人口最为密集的所在之一。这里最活跃的是浙江籍商人,掌控大量商铺,形成辐射全国的产销网络;其次是安徽籍商人;再次是湖南人、东北人。
1994年,北京市政府统计,木樨园地区外来人口已达10万之多,而有北京户籍的居民为1.4万余人。目前这里每年交易额已经超过400亿元,日均人流量30万人次。
无论对于京籍还是非京籍人士,木樨园商圈,以及它的前身“浙江村”,都是一个令人爱恨交加的所在。
爱恨交加
“浙江村”大名在外,其来有自。上世纪90年代,丰台区政府上报北京市政府的一份正式文件中开篇这样说道:
“京城人不知南苑乡者有之,不知‘浙江村’者无几,‘浙江村’以其物美价廉的服装闻名全国,更以其村容、村貌的脏乱差,社会治安的混乱而蜚声京城。‘浙江村’已经成为北京城市生活中的一个专门概念。”
直至今日,以上描述仍是不少人眼中“木樨园”一带的基调,虽然这里已经商厦林立。
南三环周边是北京的经济洼地,尤其与邻近的东三环差距甚大。大量浙江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这里扎根,促使各地商人聚集,逐渐建起了京温商城、百荣世贸商城、方仕国际商城、天雅女装大厦、方仕国际黄金珠宝城、连发窗帘布艺城、福成商厦、京明窗帘布艺广场、新世纪服装大厦、大红门服装城、天兰尾货城等十几个批发中心。这些批发中心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
人聚财聚,当木樨园成为华北最大的服装、小商品批发中心,可观的税收随之而来,充实了地方政府的财力。
当地京籍人士的房子即使十分陈旧、破损,但大量商人麇集,他们仅仅依靠房屋租金,也足以保证在北京的优渥生活。因此,违章乱搭乱建越来越多。随着人口数量和社区规模的增长,各种生活服务行业渐次出现,包括发廊、餐馆、市集、长途车、托儿所,等等。而一些北京人也不甘于只做房东,他们中的一些人和浙江人合作,进入服装、小商品产销圈子,做起了生意,并获利不菲。
但是,富裕不能全部抵消当地一些人的失落感,他们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自己在这片寸土寸金之地,反被挤到了边缘位置。
他们有些纳闷:外来者群体日益壮大,他们显现出的“组织性、纪律性”是怎么来的?他们大多没有什么特殊技术,一些卖衣服的甚至不会裁衣服,与北京 “主流社会”也没有什么关系,揣着本钱,携妻带子来到京城,同乡抱团,力量渐强。随着时间流逝,非京籍人士似乎成了木樨园商圈的主人,日益响亮的“浙江村”之名,也让附近街道的名字湮没不闻。
2006年5月,在推土机的轰鸣中,丰台区南苑乡时村的4万平方米违法建筑轰然倒地,北京媒体报道说:“浙江村”最后一块残留地彻底消失。
但是,“浙江村”的“村民”们仍然活跃于木樨园商圈。
而在微博、网络论坛上,在街头巷尾,在早餐店,在居委会,常常有本地京籍居民探讨这样的问题:他们凭什么?
在京籍人士眼中,南三环木樨园一带如今的混乱治安,就是因为“外地人太多”。那些陌生的面孔一群群地流动,那些货车一批批地来往,带来了不确定性。这让人有些不安。
欲罢不能
在木樨园商人眼中,对于此地的爱恨两极并存,让人既兴奋又焦虑,欲罢不能。
对上世纪80年代来到木樨园地区的浙江人而言,如今开公司、办贷款、找场地,样样都是高门槛。而且“浙江村”二代已经长大,这些孩子大都没户口,回不去,落不下。当他们走出木樨园,来到北京其他地方,难免遇到买房限制、购车限制。“衣食住行,我们只有多穿一些衣服了。”
对于年轻商人而言,他们中不少人不得不接受家庭分离的现实。比如,根据2013年的小学生借读政策,办理借读证明就需要六证,包括“夫妻双方的工作证明”。一位商户说:“我们自己一家经商,谁为我们开这个证明呢?”然后还要自己联系学校,而他们往往连学校大门都进不去。大量孩子不得不回到原籍,成为留守儿童。
他们在商铺生意中如鱼得水,但是,他们的根系在木樨园桥之外似乎被阻滞,他们感觉自己还是过客。
而木樨园又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最重要的是这里已形成了一个商业生态系统。
一个年轻人,一没资金,二没经验技术,只要这里的人把你当朋友看,引荐进货和销售门路,辅以适当代销,生意上稍微带一带,就起来了。基于地缘关系的服装销售人际关系组织,是木樨园商圈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
木樨园已经建成了一个网络。在传统产业中,建立企业,从机械设备、劳动力到后勤系统,必须面面俱到。但在木樨园这样的网络化经济中,只要你能进入这个网络,一方面能通过网络组合自己企业之外的不同生产要素, 另一方面也能相对轻易地获得营销渠道。
比如,在百荣世贸商城二期,一个10平方米的档口,年租金已达15万元。这里前有商城一期阻隔,后无依托大楼,而其中一个小格子能有这么高的身价,就是因为包围它的人流和商业场。
一个人身无分文,只要有一定的经营意识和经营能力,进入这里的网络,很快就能从无到有。那些已经富裕起来的前辈就在身边,每天都流传着种种崛起于陇亩之间的传说,那么真切,那么近。
这种来自草根、充满活力的经济网络,将江浙地区的服装、小商品重新整合,再流散到华北大地。流动其间的钱与人,对于小创业者们来说,弥漫着令人着迷的气息。
可以说,大多数商人都有一个“木樨园梦”,或者“浙江村梦”。这个梦的基本脉络就是:首先,小两口租一个小档口;再租一个大铺面,成为某几个厂商的代理商;进而拥有好几个铺面,掌握拥有话语权的厂家和较为固定的销售渠道。在这个过程中,将小孩带大,让下一代接受优质的教育,买车买房,光宗耀祖。
_(博讯自由发稿区发稿) (博讯 boxun.com) 4022319221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