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的居然不是艾未未,而是台湾
(博讯北京时间2011年12月13日 转载)
来源:中国时报
中国艺术家艾未未入选《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年度全球百大思想家的第十八名。这本杂志形容他「即使被扔进大牢,还继续反对中国共产党」。 (博讯 boxun.com)
这段话似乎在称许艾未未强旺的意志力与斗争性;更深一层看,艾未未更令中共头疼之处,是他永远会在适当时机,以最吸引人的游戏手法,展现出他作品的力量,进而成为引导性的议题,让当局者防不胜防。
英国泰德现代艺术中心(Tate Modern),今年上半年展出艾未未的作品「葵花子」。中心主任、着名策展人Chris Dercon,在BBC製作的艾未未纪录片中提说,强调艺术游戏性的杜象对艾未未深具影响,包括杜象认为重点不是「什么是艺术」而是「何时是艺术」(When is art but not what is art.)。艾未未就是杜象「游戏性」与「时机性」最佳的诠释者。
艾未未被中国官方指控逃税、要补税一千五百万。他与朋友发起了捐款运动,透过网路号召小额捐款,他已收到网民八百万捐款。这又是一件令人讚叹的游戏与实践。艾未未有十万推特粉丝,这些在网路世界追随艾未未的匿名网民,透过捐款以及艾未未回寄製作精美的「借据」,让虚拟世界互动转化为真实社会的契约关係。原本当权者要用一千五百万的钜额罚金压垮艾未未,没想到艾未未即时将它转化成另一场行为艺术与社会动员──这能不让当权者跳脚吗?
去年二月,约十个艺术工作者们抗议艺术村拆迁,在北京长安大街举布条抗议游行。十来隻小猫只走了三百公尺,就被警方驱散,也没有什么路人围观。原本又是一场夭折的街头行动。艾未未却透过手机立即拍下照片,透过网路、推特立即传播出去,全球各大媒体、各地粉丝马上获知这场游行,进一步传播报导到各主流媒介上。原本一场不成气候的抗议立即转化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也赋予了这场游行历史意义─八九六四之后,天安门广场第一次集会游行。就如杜象所说的,艺术家是在定义什么是艺术,而不一定要自己创造作品。艾未未即时传播这场游行,也定义了这场游行。
北美馆「艾未未.缺席」的展览,被形容为这位全球火红艺术家近年来反应最冷澹的一场展览。艾未未不是缺席而是「被缺席」,中国官方不可能让他出境,也不让他太太代表他来台。而台北政坛一遇到容易刺激北京的问题,也很识趣地低调处理。不过,艾未未又掌握住时机,让自己在这场「被缺席」的展览中不缺席。他在接受央广杨宪宏访问时,对台北说了重话:「我想更有意义的是,不仅是我的缺席,而是台北或者台湾在国际政治上的缺席,他们远远的漂离了政治的主流,因为他们从来不敢光明正大的说出自己合理的权益,这样的缺席是有辱于使命的。」
台北政坛想玩「低调」的游戏,却被艾未未即时地「玩」了回去。缺席的居然不是艾未未,而是台湾。(作者为专栏作家)
_(网文转载) (博讯 boxun.com) 44198220946
[发表评论] [查阅评论]
(不必注册笔名,但不注册笔名和新注册笔名的发言需要审核,请耐心等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