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环评程序的真正价值
(博讯2005年7月09日)
中国经济时报 刘树铎
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的环境评价问题,一直炒得沸沸扬扬。国家环保总局通过组织各方专家对清华大学的环评报告书进行了认真审查,同意该报告书结论,要求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必须进行全面整改。至此, 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应该划上了句号。 此事经媒体披露以来,自始至终一直被社会各界热切关注。从政府到专家学者、从环保专业人士到社会各界、从媒体到普通百姓,无不对此事表现了极大的兴趣。也许,这是让人始料不及的地方。依笔者看来,这件事情所表现出来的深远社会价值,远远超出了事件本身,“圆明园防渗”事件的逐步演进和最终解决,无疑对制订公共政策和准公共政策具有标本意义。
首先,体现了公民参与的力量。从学者投书媒体,到听证会的火热报名,还有网民的点评,事件的每一次进展,都牵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可以说,公民的广泛参与,对推动事件的进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事务的管理、政策的拟订,都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这是民主和法制社会里最显著的特征。在我们这样一个发育尚不完全的公民社会里,圆明园防渗事件所体现的公众参与精神非常重要。 (博讯 boxun.com)
其次,体现了程序的公正。公民参与的力量固然是积极的,但如果知识和理性精神缺位,其结果却可能是破坏性的。这就有赖于公开、公正的程序予以保障,让政策的制定者最广泛地听取民意,进而做出科学选择。事件被曝光后,引来一片指责,但环保总局并未动用行政手段责令圆明园工程下马,而是组织听证会,进而要求圆明园方出具环评报告,再对此进行技术评估。这种行为避免了行政权力的滥用,体现了程序的公正。
再次,体现了科学和理性的精神。判断防渗工程是否对生态和文物造成影响,需要科学依据,而不是感性的宣泄。环评报告以扎实的论据论证了工程的严重缺陷。尽管有学者认为环评报告“谨慎”,行文专业性太强,一般读者恐怕读不懂,但环评报告毕竟是科学的东西,谨慎原本是值得提倡的。假如掺合了感情因素,反而不是客观公正的科学态度。国家环保总局充分尊重环评报告,做出最后的审查结论,也是对科学的充分尊重。
综观事件的进展,信息通畅、公民参与、程序公正和科学精神相互作用,贯穿其中,这些因素是我们在制订公共政策时不可或缺的,其标本意义巨大。
_(博讯记者:阿修罗) (博讯 boxun.com)
博讯相关报道(最近20条,更多请利用搜索功能): 圆明园环评结果公布 防渗工程被要求整改 圆明园环评昨提交 环保总局对内容守口如瓶(图) 北京今开发布会回应圆明园事件(图) 圆明园内建别墅 每套月租金近5千美元(图) 圆明园称将收回被出租的湖心岛(图) 名相声演员20年前租下圆明园“蓬岛瑶台”别墅 “圆明园”何时成了“私家花园” 圆明园将湖心岛出租给私人 禁止游人游览 环保总局:圆明园不交环评报告最高罚20万 环保总局要求圆明园限期40天提交环评报告 圆明园并不缺水 搞防渗意在建水上公园(图) 专家称圆明园搞防渗意在建水上公园(图) 专家称圆明园不宜把挣钱作为价值取向(图) 圆明园湖底防渗对动植物影响极大(图) 圆明园防渗工程听证会四大质疑(图) 文盲政府一贯作风:圆明园改造工程中林木被毁 圆明园防渗工程再次开工(图) 著名景观圆明园正遭空前灾难 圆明园一工地挖出600多件弹药 部分易爆炸(图) 被当成私家花园的圆明园们还有多少 昊初:尘埃落定,阳光继续——从圆明园防渗工程事件看阳光行政 《狼图腾》、中日风潮和圆明园事件 沈芝:圆明园听证会缘何成公众参与新亮点 别再糟蹋圆明园,她已经死了 章言:圆明园环保听证会是近年难得的公众参与事件 历史真相:英法联军选择烧毁圆明园作为惩罚手段的来龙去脉 烧抢圆明园谁带的头?
点击这里对此新闻发表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