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批“蹭便车”、“作壁上观”:中国在红海危机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滚动 国际 中国大陆随着伊朗支持的也门胡塞武装分子继续袭击红海的国际航道,包括美国和英国在内的大约二十个国家的联盟一直在努力确保这条重要水道的安全。尽管欧洲和亚洲之间约40%的贸易通过红海和苏伊士运河,但中国明显缺席了保护红海航线的联盟。
随着伊朗支持的也门胡塞武装分子继续袭击红海的国际航道,包括美国和英国在内的大约二十个国家的联盟一直在努力确保这条重要水道的安全。
自11月中旬以来,大约有15艘商船被胡塞武装的无人机或导弹损坏。美国表示,现在红海每天都有四到八艘盟国的舰只帮助保护国际船只的安全。
上周,美国和英国军队对胡塞武装发起了自1月中旬以来的第四次联合行动。美国还几乎每天都进行打击,以摧毁来袭的胡塞导弹和无人机以及准备发射的武器。
尽管欧洲和亚洲之间约40%的贸易通过红海和苏伊士运河,但中国明显缺席了保护红海航线的联盟。
“我们会欢迎中国发挥富有成效的作用,但据我所知,在现阶段,他们没有提出也没有开展任何类型的行动来帮助保护海员或国际航运,”五角大楼新闻秘书帕特·莱德(Pat Ryder)少将周四(2月29)在回答美国之音(VOA)的问题时说。
这种情绪似乎是美国军方、拜登行政当局和在野的共和党人都认同的。
在本周举行的参议院关于红海安全问题的听证会上,来自犹他州的共和党籍参议员米特·罗姆尼(Mitt Romney)在质询行政当局官员为什么中国不对胡塞武装或伊朗施加压力时,明显感到了懊恼。
“我们飘扬着旗帜去了那里,我们的男女军人正处于危险之中。我认为中国是受关闭红海贸易影响最大的国家,但他们却作壁上观,假装自己是每个人的朋友,”他说。
“我们正处于一场真正的安全危机之中,对许多人来说,这是该地区的一场经济和外交危机,而中国却不见踪影,” 印第安纳州共和党籍参议员托德·扬(Todd Young)在听证会上补充道。
中国驻华盛顿大使馆发言人上个月通过电子邮件对美国之音表示,“总的来说,中国愿与各方共同维护国际航道安全。”
但自11月中旬胡塞武装袭击开始升级以来,美国也门问题特使蒂姆·兰德金(Tim Lenderking)表示,拜登政府已经看到中国和其他国家正在“一定程度上蹭便车”。
“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当我们谈论需要国际解决方案的国际问题时,我们需要中国更积极地参与,”兰德金在听证会上作证。
中国没有参与联盟国家保护国际船只的任务,而是指责美国和英国非法袭击胡塞反政府武装分子用来向商船发射导弹的军事基地。中国驻联合国特使声称这些行动是非法的,因为联合国安理会没有授权在也门采取军事行动。
中国派遣舰队
但是,尽管中国谴责以美国为首的海上联盟,但北京已经对这场危机感到非常担忧,其海军至少护送了一些中国船只通过该水道,据报道,中国现在将向亚丁湾派遣一支海军舰队。
据中国新华社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46舰队上周从广东省湛江市启程前往亚丁湾。
据新华社报道,该舰队包括导弹驱逐舰“焦作舰”、导弹护卫舰“许昌舰”和“洪湖舰”综合补给舰。目前尚不清楚舰队是否已经抵达红海地区,或者到达那里后将会做什么。
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外交政策高级研究员迈克尔·奥汉隆(Michael O’Hanlon)警告说,尽管中国在过去十年中曾几次试图帮助解决国际问题,但他们的参与并不总是出于“利他主义原因”。
“还有一种合理的解释,他们可能只是为了收集有关(美国)导弹和无人机拦截技术性能的情报,”他告诉美国之音。
他补充说,虽然他预计中国将“试图在总体事业上提供一点帮助”,但中国海军可能会更加专注于保护本国船只免受胡塞武装袭击,同时对美国和其他主要盟国进行间谍活动。
据位于中国青岛的海杰航运有限公司(Sea Legend Shipping)公司称,中国海军从1月份开始护送中国货船通过红海。该公司表示,从那时起,中国海军在红海为至少五艘货船提供了安全护航。
据路透社(Reuters)援引伊朗官员的话报道,中国官员已要求伊朗官员帮助阻止胡塞武装的袭击,否则就有可能损害与北京的商业关系。
奥汉隆说,北京在该地区确实有一定的影响力,因为它是伊朗原油出口的最大买家,但中国对伊朗没有足够的影响力来阻止这些导弹袭击。
尽管胡塞武装声称来自中国和俄罗斯的船只可以安全通过红海,但今年早些时候,一艘载有俄罗斯石油的英国油轮被胡塞导弹击中并起火。
国际反恐研究所(ICT)高级研究员、以色列赖希曼大学(Reichman University)教授伊利·卡蒙(Ely Karmon)对美国之音说,自胡塞武装开始袭击国际船运以来,中国一直是最大的受害者之一。
但奥汉隆指出,虽然中国在红海航运方面“有相当大的风险”,但中国也能够利用其进入俄罗斯和太平洋的贸易渠道。
他说:“即使世界上很大一部分航运通常要经过红海,要改换水道并不难,而且改换的成本也不高。”
(美国之音中文部记者孙承对本文亦有贡献。)
转载自 美国之音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