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投稿
星期三, 8月 25, 2021
Tuktuk,极速新闻!

台湾编列2千亿台币增加远程飞弹 分析:吓阻“第一击”

滚动 军事

分析指因为台湾是战略守势,加上重层吓阻,核心只有一个就是“第二击”,所以有必要阻止对方不敢启动“第一击”。

传台湾将编列预算发展具源头打击能力的飞弹。图为雄风二型的反舰飞弹。

台湾国防部近期传出,将提出高达新台币2000亿元(约人民币460亿的)飞弹“全量产”特别预算案,用于加速提前量产各式具“源头打击”能力的飞弹。分析指因为台湾是战略守势,加上重层吓阻,核心只有一个就是“第二击”,所以有必要阻止对方不敢启动“第一击”。

综合台媒报导,台湾国防部为强化国防自主作战能力,希望国家中山科学研究院各类型精准远程飞弹能够提前量产。国军现役有射程250公里至600公里内的弹种,包括雄二E飞弹、空射型万剑弹等,增程型雄三“磐龙”反舰飞弹研发中。目前正在研发射程达1000公里以上的弹种,包括云峰飞弹、极音速飞弹、增程型雄二E、增程型弓三等飞弹。

台湾国防部回应表示,“该依国家政策推动国防施政,并依“防卫固守、重层吓阻”军事战略指导,审慎规划筹建各项建军备战需求,以确保国家安全。有关下年度国防预算编列内容,目前尚在行政院审议当中,对于外界臆测内容,国防部不予评论。”

中共犯台形式将改采“岸对岸” 国军被迫拉长火力射程

中华战略前瞻协会研究员揭仲接受本台访问时表示,上述的武器都是“跨海打击”,因为2025年后中共犯台起了“质变”。

图为雄二飞弹。(台湾国防部提供)

揭仲解释,现阶段中共若武力犯台,以联合登岛作战而言,两栖舰队原是纵队,再变成战斗队形进行抢滩登陆作战。

两栖舰队展开、换程大船换小船再靠海岸线前进,目前约离台湾陆地40公里的海面执行;国军的防卫作战火力,地面作战炮火大概从30-40公里地面进行层层的攻击。到了2025-2035年中共登陆作战方式可能变成超地平线登陆或是直接岸对岸,直接从中国大陆用直升机或是用特殊的气垫登陆艇,从中国沿岸出发就直接到台湾。

揭仲:“以后中共船团集结区展开区域最起码距离台湾60-70公里,这边造成一个结果,国军原本在陆地上部署的陆军地面的火力,就威胁不到中共的登陆部队,在这种状况下国军被迫要把火力射程拉长,否则我们会出现火力空隙。”

“这是把台湾变成不沉的“神盾舰”,因为飞弹成本效益非常高,例如买一架F-18战机要8千万美元,一枚防空飞弹大约100万美元左右,等于一架飞机可以换80枚飞弹。对于防卫一方这是非常重要的优先投资。”国防安全研究院国防战略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苏紫云对本台解释,这笔台币2千亿元预算编列的目的。

苏紫云:台湾是战略守势 增加“第二击”远程打击能力

苏紫云从从战略角度分析,台湾是战略守势(strategic defense),在此情况下强调的是重层吓阻(deterrence),要有反制力量(counter-force)的工具。从最高层的战略原则(principle)是守势,策略(strategy)是吓阻,能力(capability)是远程导弹武器。

光六艇(61)雄二飞弹试射。(国家中山科学研究院 网页)

苏紫云:0340“很多人会把上海、南京、北京这些城市放进来,我觉得这是胡说(nonsense)这是冷战时期的策略。另外也搞混 ‘第一击’与’第二击’。0405因为台湾是战略守势,加上重层吓阻(deterrence),核心只有一个就是’第二击’。因为如果双方都想’第一击’那就会发生战争,那不是吓阻!吓阻是我让你不敢启动’第一击’。”

张竞提醒国军军备投资须符合建军投资程序正义

中华战略学会研究员张竞受访时表示,建构远程打击实力,在战略算计公式中,不但要考虑其所能产生之吓阻效应,更要通盘思考国际军备管制规范,区域周边邻邦对此观感与疑虑。唯有通盘考量国际社会与周边邻邦各项要素,才能精算出投资特定军备系统,在战略价值损益表上真正最后得失结果;绝对不能只思考预定打击对象,就轻率下达决策。

张竞:“国防施政必须依据建军构想,军备投资亦须依循章法,不可临时起意从权便宜行事;特别是预算获得与财务规划,更是必须遵循国家整体财政构想,符合建军投资程序正义。而目前打算采用特别预算支应本项军备投资案,必须具有特定急迫性与必要性,否则对国家整体财政来说,必然就会引发高度争议。”

中共党媒环球时报23日一篇社评指出,“台当局推动导弹计划只会加速自我覆灭。”该社评还狂言,大陆现在一年约2000亿美元军费,而使用这些军费的首要重心就是确保解决台湾问题的绝对战略。2000亿新台币的“吓阻计划”对大陆来说殊为可笑,中国将有决心和能力迫使民进党当局放弃该计划,以及在必要时由解放军亲自动手,清除该计划。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黄春梅 台北报道 责编 许书婷 胡力汉   网编 瑞哲

转载自 自由亚洲电台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