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投稿
星期日, 4月 11, 2021
Tuktuk,极速新闻!

欧洲思想文化长廊 – 爱拉斯莫的生活与思想第十四节 惊人之作——《愚人颂》(六)

滚动 国际 中国大陆

「提要」爱拉斯莫在嘲笑教士和自以为聪明的学者时,口气一直保持温和的嘲讽,但在《愚人颂》的结尾处,他让愚夫人火力全开,声称要剥去国王、大臣和各类红衣主教的画皮,因为正是这些社会的上层人士,放弃了自己的义务,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

爱拉斯莫 (Desiderius Erasmus en 1523 peint par Hans Holbein le Jeune )

问:爱拉斯莫要剥去国王、大臣、主教的画皮,看起来他的批判要不客气啦。

答:是这样,因为在 爱拉斯莫的天枰上,这些社会的领导者有着特殊的分量,因为他们的优越地位,意味着应担负的责任,但在他看来,很多王公显贵并没有承担起治理社会的责任。他说,“每一个国王在他的版图内都被置于领土的灿烂的上空。如果他的行为公正、廉洁,他就是一颗有着美好影响的启明星。如果他爆发出的力量是致命有害的,他就是 一颗可怕的扫帚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那个为政府掌舵的人,他必须牺牲一些个人的利益,去为公众服务,谋取公众的福利。他必须自身守法,否则他怎么能指望别人去守法呢?不过,国王却偏偏拥有最多的机会受诱惑而为恶。他身边最容易聚集起各类阿谀奉承的小人。这些小人会投其所好,用各种放纵、逸乐控制住国王。国王以为是他在管理手下,其实他是被臣下左右着,他把国土和官职卖给那些最奉承他的大臣。这些人每天动脑子想的都是如何侵犯搜刮民众的财产。爱拉斯莫一针见血地指出,“虽然这是一种明火执仗的勒索,却披上了法律和公正的外衣。他们压迫民众,却又要涂上一层民众顺从的油彩,并让这油彩渗入到百姓的情感之中,让他们不再反抗,而是耐心地去承受压迫和勒索”。

问:这不就是拉波哀西所说的让民众自愿受奴役吗?

答:是的,这几乎可以说是一切专制暴政想方设法要达到的目的。爱拉斯莫让他的读者去想象有这样一个人,“他对自己行业的法律制度一无所知,对公众的善怀有敌意,只对自己的个人利益感兴趣。他沉迷于快乐、淫逸,对学识恨之入骨,是自由和真理的公开敌人。他对普通人关注的东西漠不关心,他的公正与诚实的标准,就是他的个人利益与特权”。这个人是谁,爱拉斯莫没有明说,但是他说,“如果一位王子看到这幅肖像,然后把自己与这个人比一比,他肯定会为自己那王权的徽章而感到耻辱,深怕由于这种徽章而被人耻笑”。显然,他描述的这个形象,正是那些占据着王位却不称职的国王。而且,爱拉斯莫笔锋一转,就开始抨击国王身边的那些大臣,“他们虽然大多数是一些低级的、卑屈猥琐的吹牛拍马者,却各个大腹便便,趾高气扬,对自己的光荣和伟大深信不疑。但其实,他们的灵魂是无聊、空虚的,他们的天资超不过酒鬼与傻瓜,他们唯一的资本就是比谁离国王更近”。

问:爱拉斯莫的抨击,已经不是绵里藏针,而是直截了当了?

答:没错,但是你别忘了,他这是借愚夫人之口在说话。他说,这都是愚夫人说的蠢话,但其实都是他想说的大实话。但是,更大胆的是,他把矛头指向教皇本人,那可是当时基督教世界最有权势的人。所以这才能显示出爱拉斯莫的勇敢。首先,他指斥罗马 教皇伪装成基督亲自任命的教区牧师,实际上与基督是有天壤之别。我们知道,教会组织的立身之本就是宣称他们是上帝派往人间,代表基督来管理信众的神选之人。但爱拉斯莫却认为,他们完全配不上这份责任。他说,“如果他们能够仿照基督的生活,终身不辍地走上布道之路,垂顾世上那些贫穷困苦、衣不蔽体、饥寒交迫、饱受凌辱的人,如果他们想一想教皇pape一词所表示的父亲的含义,他们绝不会表现得这么糟糕”。爱拉斯莫这是在说教廷,乃至教皇本人,完全背离基督的榜样,不去为贫苦大众服务,而是腐化堕落得无以复加,本来pape这个词就是父亲,他要求教皇以信徒为子,给予关爱照护。可实际上教皇只是从子民那里横征暴敛,以供奉上帝之名中饱私囊。其次,爱拉斯莫指出,教廷的工作,只是为夺取教皇宝座,拉帮结派,行贿受贿,收买选票,甚至为了保自己宝座的安稳,靠下毒、谋杀种种暴力手段。爱拉斯莫说,“事实上,教会最嗜血、最残暴的敌人,就是那些不虔诚的教皇了。他们分派教职,从来不是为了基督的布道,他们通过金钱贿赂和买卖,把我们获得拯救的希望和结果,败坏得一干二净。他们把自己强加的解释,和败坏的传统,掺杂到福音中,用自己的淫乱和邪恶刺伤圣灵的心,使救世主的伤口重新流血”。这段批判真可谓淋漓尽致,我们可以从中感觉到爱拉斯莫这种虔诚正派的基督徒,对当时教廷腐败的愤怒。也可以从中听出宗教改革兴起的隆隆雷声。

问:从这些话中看,爱拉斯莫的勇敢一点不在路德之下。

答:我完全同意你的判断。茨威格总结得好,他说,“路德和爱拉斯莫多次宣告了同样的思想,然而,爱拉斯莫只是触动了崇奉精神者,路德则由于他的号召力,马上变成了口号,成了沙场上的呐喊。爱拉斯莫是以精神的安宁为依归,而路德的目标,则是情感高度紧张和震撼的。所以,怀疑者爱拉斯莫,在最冷静最明白地说话时,才是强大的。而亢奋者路德,在愤怒和仇恨从口中放肆地迸出时,才是最强大的”。不过听友们可能会感觉到,爱拉斯莫的批判力道,一点不比路德弱。爱拉斯莫借愚夫人之口讲了那么多要人思索的话,但是在《愚人颂》的结尾处,他终于道出了究竟什么是愚人。他借用了柏拉图哲学中著名的“洞穴比喻”,柏拉图描述有些人终身被锁在一个洞穴中,他们只能看到洞外之光映照在洞壁上的影子,所以认为这些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但有人出了洞,见到洞外的真实天地,再返回洞中,告诉这些终身被镣铐束缚的人,他们所见只是虚假的影子。而这些始终没有出过洞穴的人,却嘲笑他,甚至有可能要干掉他。爱拉斯莫解释说,“他们中有一位走出洞穴,目睹了外部精彩的世界,当他返回洞中告诉其他人,说,他们犯了一个多么愚昧的错误,而这些洞中人,反而认为他是狂乱、愚昧的,要把他视为一个疯子而将其赶走”。所以《愚人颂》的迷底,是那些打开了自己的眼界,观察真实世界的人,反而被人称谓“愚人”,因为他们能洞察眼光被局限于洞穴中的人所看不到的东西,而在洞穴中的人看来,见到真实世界的人,是蠢人和疯子。爱拉斯莫没有明说的意图是,这些看到了外部世界,看到了阳光照亮的真实世界的人,才是聪明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会碰到“洞穴困境”,把虚假当真实,不仅不自知,还把揭示真相的人,当作骗子和愚人。爱拉斯莫借愚夫人之口告诉我们,愚蠢和智慧的分界,在于你是否有追求真知的勇气。愚蠢的表面下,可能藏着真正的智慧,而表面上的自以为得计,却可能是最大的愚蠢。好,《愚人颂》我们就讲到这里。

转载自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