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迁:局促环境下的港府第二份施政报告 视国安为天条
推荐 大众观点 中国大陆 港澳台这份报告全文5.7万字,在李家超一板一眼的宣读之下,时间竟长达3小时22分钟,成为历任特首宣读时间之冠。可惜……
上任超过一年的香港特首李家超日前发表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这份报告全文5.7万字,在李家超一板一眼的宣读之下,时间竟长达3小时22分钟,成为历任特首宣读时间之冠。可惜,这份报告的评价却是一边倒的恶评,成为港府距离香港民众及独立自主性越来越远的明证。
自称惠民却难拢人心
报告以“拼经济谋发展,惠民生添幸福”为题, 篇幅大,范围广,但实际上无甚新意。涉及经济民生的包括多项楼市“减辣”措施、下调股票印花税、鼓励在港生娃向新生儿派发2万现金、推行“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等“抢人才”措施等。
然而,这些新措施未必能成功拉拢港人人心。有市民表示,若想香港楼市完全复苏,完全“撤辣”比较好。在这里,“辣”指的是港府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辣招,“减辣”是放松楼市政策之意,通常是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不稳定的时期推出的调控措施,而外界广泛期待的是一刀切“撤辣”。许多青年亦坦言不打算在香港置业,又称,“有钱未必留在香港”。至于港府减股票印花税的政策,许多港人评价为原地踏步。
对于港府奖励生育的政策,有港人指2万现金杯水车薪,如果到私家医院生孩子“帮得几多?”许多市民亦指出,香港不适合生小朋友,自己不打算有下一代。
新《施政报告》出炉后,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指出,相应措施涉每年经常性开支约数十亿元。他坦言,今年外围经济环境不好,香港疫后复苏的速度比想像中慢,卖地收益及印花税收入今年亦减少,预计财政赤字会比年初《财政预算案》估算的高,有可能超过1千亿元。他也透露,香港的财政储备足够支持香港在经济较差时“挺过去”,预计在下一经济周期复苏之前,税收暂时“按兵不动”。
根据香港民意研究所的调查,香港40%受访者对施政报告表示不满,评分为44.4分的不合格水平,较去年的51.1分下跌6.7分,创2021年6月以来的新低纪录。股市的反应也较凄惨。在李家超宣读《施政报告》完毕后,本因中国政府发行国债升高473点的香港股市,升幅逐步收窄,最终恒生指数的升幅几乎全数蒸发,收市时只升了93点,报17085点,终止了连续四天的跌势。不过《施政报告》未全面“撤辣”,令市场反应负面。
“国安”阴影无处不在
尽管新报告以“拼经济谋发展,惠民生添幸福”为名,但该报告却无处不在“国安”的阴影之下。《施政报告》开首的前言与“挑战与机遇”两章之后,就是“贯彻‘一国两制’ 维护国家安全”的章节,其中提到,《基本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特区应自行立法禁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和活动。政府正全力研究有效立法方案,落实特区政府应实践的宪制责任,2024年内完成立法。
李家超当日宣读《施政报告》时,亦在开篇特意警告,“现时地缘政治复杂,有些国家因自身利益,刻意针对中国,阻碍‘一国两制’在香港成功实践,外部势力继续插手干预香港事务”。他指出要“防范那些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假借社会议题作幌子,企图挑起矛盾、扭曲事实、造谣生事,或者利用似是而非、以偏概全的说法挑动市民对特区政府甚至中央的不满,企图挑战中央和特区管治的‘软对抗’行为”。
新报告提及的《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包含七类被禁止的罪行: 叛国、分裂国家、煽动叛乱、颠覆中央人民政府、窃取国家机密、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在香港进行政治活动,本地政治性组织或团体与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建立联系。其中分裂国家和颠覆政府两罪已为《香港国安法》所涵盖,因此有利于中央政府更全面管控香港的“基本法第23条”的确立历来是香港内外关注的重点。
港府2003年曾尝试就上述七类罪行进行立法,但因被指侵犯人权而引起港人“七一大游行”等强烈反应,狼狈撤回。如今,在多任底色不一的香港特首流转之后,尤其是2019年“反修例”运动后,中央政府以“国安法”等铁腕手段对香港施加牢牢控制,并由现任特首李家超建立起“警察社会”以后,《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的立法环境便更加成熟起来。
确立《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的立法进程后,李家超紧跟着提出加强推广国家安全教育,包括成立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设立两所博物馆介绍国家和抗战历史等。这些举措固然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必要手段,但也要注意到,10月24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港府如此紧跟亦步亦趋,紧跟中央政策,更凸显出李家超政府的“傀儡”属性。
“愿景”无法为港府治理加分
有媒体统计,今次报告出现最多的字眼为“发展”、“国际”、“增加”、“支援”,其中“发展”一词出现多达328次,其他词汇均超百次,口径与中国大陆愈加趋同。料今后港府相关政策文件,口号式呼吁将越来越多。
而港府无视香港社会行情,施政手法陷入“表演政治”,愈加和“一国两制”背道而驰。一方面港府希望保楼市、吸人才、引外资,另一方面,港府日渐严酷的国安政策又破坏了实现上述目标的社会环境。这份撕裂感不仅存在于整个香港政府班子,亦渗入每个香港人的生活里。
李家超在《施政报告》中指出,这份报告“是我对香港未来的展望和承诺,是一份属于每一位市民的《施政报告》”。也许,这份文件确实描绘出了警察出身、被中央政府选中的李家超的未来愿景,但这份未来却并不应该属于每一个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