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投稿
星期四, 7月 15, 2021
Tuktuk,极速新闻!

默克尔卸任前访美 德国对华会转为强硬吗?

滚动 军事

7月15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白宫,与美国总统拜登进行双边会谈。

默克尔卸任前访美 德国对华会转为强硬吗?

7月15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白宫,与美国总统拜登进行双边会谈。外界把默克尔此行视为她九月卸任前的告别之旅,并关注美国与德国是否能在对抗中国议题上取得一致。近几年来,默克尔在对华政策及人权议题上的温和表态引发不少批评,有学者直言在评估默克尔的外交遗产时,“中国是她最大的盲点。”

默克尔的“告别访问”      

当地时间7月15日下午,美国总统拜登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在白宫椭圆办公室举行双边会谈。

拜登在会后的记者会上说,他与默克尔达成了一项新的华盛顿宣言,确保以民主原则“应对未来的最大挑战”。

“当我们看到中国破坏自由社会时……,两国将挺身而出捍卫民主和普世权利。 ”拜登还提到,香港的局势正在恶化,中国政府没有履行应有的承诺。

默克尔通过翻译表示,她与拜登讨论了外交政策的优先事项,包含中国。 “我们是支持自由、民主社会的国家……,对于那些人权得不到保障的地方,我们将发出声音并明确表示我们的不同意。我们也要确保世界所有国家的领土完整。  ”

默克尔还说,与中国的贸易必须建立在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以及遵守共同规则与标准的前提上。

默克尔是拜登上台以来首位访问白宫的欧洲领导人,也是继日本、韩国、以色列及阿富汗领导人之后,第五位到访的外国元首。白宫把默克尔此次的工作访问定调为“肯定美德深厚而长久的双边关系。”

美联社报道,即将在今年九月卸下十六年总理职务的默克尔,此行主要在向美国保证,德国政权交接不会导致对美政策大幅变动。

美国总统拜登与德国总理默克尔2021年7月15日在华盛顿举行双边会谈(美联社)

美德能否在“抗中”议题取得一致?  

一名白宫国安会资深官员在14日的电话简报说,拜登与默克尔将广泛谈论包括新冠疫情、气候变化、乌克兰、阿富汗和利比亚局势,以及俄罗斯的网络攻击与领土扩张等。此外,美德两国元首还将谈及如何“对抗中国逐渐升高的影响力、非市场经济行为,以及包括强制劳动等人权侵犯行为”。

“中国(议题)将是两位领导人之间议程的一部分……迹象表明我们与盟友及合作伙伴(在对华战略上)越来越趋同。”上述白宫资深官员说,拜登在上个月的欧洲访问取得一系列成果,包含在G7公报中明确提及对中国的强制劳动行为采取行动,北约峰会公报首次将中国视为安全挑战,并将中国纳入明年拟定的新的战略构思当中;此外,美国-欧盟峰会还设立了“美欧贸易与科技委员会”(US EU Trade and Technology Council),共同处理新兴科技和竞争相关的政策,以及中国的非市场经济行为等。

白宫官员保守地用了“越来越趋同”形容“联欧抗中”的最新进展,但事实上,对华政策仍是美德两国间重要的分歧点之一。

在拜登政府将中国定义为美国面临的“最大地缘政治挑战”,并号召盟友组建“民主联盟”对抗中国之际,默克尔领导的德国政府始终不愿对北京摆出强硬姿态。

在拜登上台前几周,默克尔配合北京促成了《欧中投资协定》。默克尔还被批评并未在香港和新疆问题上强硬面对北京。今年六月G7峰会前,默克尔也明确表示,中国在许多方面都是对手,”但是在许多问题上,中国同时也是合作伙伴。”

德国总理默克尔(左)2021年7月15日在华盛顿会见美国副总统贺锦丽(美联社)

默克尔的外交遗产      学者:  “中国是她最大的盲点”

过去五年来,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许多分析认为,默克尔看重的是对华巨大的商业利益,但德国智库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GPPI)所长托斯滕·本纳(Thorsten Benner)14日在《外交政策》杂志上提出一种新的解释。

本纳撰文回顾默克尔执政十六年来对华态度的转变,从曾经不顾北京反对会见达赖喇嘛、大声倡议人权议题,再到如今看似不惜一切代价与中国接触,他认为这不仅仅是重商主义,还来自默克尔对欧洲未来的悲观。

“鉴于她对欧洲未来的悲观展望……她想在美国与中国间走中间道路,避免与北京发生冲突,来最大限度地得到喘息空间。”他在文中举例,当默克尔自认德国不是一个有足够竞争力的球员,剩下的选项就是在大国间采取一种如同瑞士般“中立”的路线。

默克尔的对华路线选择,近几年遭遇许多来自学界、政界、甚至商界的质疑。

德国马歇尔基金会的访问学者、高级研究员诺亚·巴金(Noah Barkin)直言,在评估默克尔的外交遗产时,“中国是她最大的盲点。”

“她看见习近平领导下中国轨迹的转变,但她迟迟没有承认这种转变给德国带来的风险,并相应地调整她的政策。” 诺亚·巴金撰文评论道,默克尔执政最后一年的两大失败,分别是《欧中投资协定》的瓦解,以及允许华为进入德国5G市场。“这两个事件都表明,在中国问题上,默克尔与德国国内和欧洲的政治情绪格格不入。”

后默克尔时代   对华政策会转弯吗?

“(对华态度的转变)大约在五年前就开始,……而且不只在人权团体、也在商业界中普遍看到。” 欧洲议会德国绿党议员、对华关系小组组长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15日在华盛顿智库“进步政策研究所”(Progressive Policy Institute)举办一场题为“跨大西洋应对中国挑战”的研讨会上说。“德国与中国曾存在双赢的关係,我们提供中国渴望的高科技产品及豪华汽车,中国则提供廉价商品。但在新的变化中,中国已不遵守规则的方式在供应链中向上爬,发展一种让人质疑的民族主义经济战略。”

今年三月,美国联合欧盟、英国、加拿大等国对在新疆侵犯人权的中国官员和实体实施了制裁。

中国则对包括欧洲议会议员在内的10名欧洲人士实施了反制裁,名单上就包含了包瑞翰。随后,欧洲议会叫停了《欧中投资协定》的审议。

 “若你去观察德国九月大选的选举纲领及各党对华政策的表态,会发现有一个(对华态度)变革性的过程正在发生。”包瑞翰观察,德国以及大多数欧洲国家对华态度的转变已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他以拜登上月访欧取得成功为例,“拜登之所以受到(欧洲)欢迎,不仅是他代表著美国与盟友重新合作的信息;也因为他将中国视为系统性竞争对手、把与中国竞争视为‘民主与威权的较量’这与我们的价值观重叠。”

(记者:唐家婕   责编:梒青   网编:洪伟)

转载自 自由亚洲电台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