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投稿
星期四, 6月 24, 2021
Tuktuk,极速新闻!

原材料价格攀升 中国恐面临输入型通胀压力

滚动 中国大陆 财经科技

中国最新公布的5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PPI) 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9%,创下近13年来的新高,代表国际原材料价格的攀升已经给中国制造业带来极大的成本压力。这波工厂成本压力若进一步转嫁到民生商品的售价上,恐将酿成中国的通胀危机,并危及中共的政权。因此,中国政府正积极采取有力的措施,包括打击哄抬物价行为、提供企业补贴,甚至打算释出国家储备的金属等,来遏制在高位运行的工厂通胀压力。

江苏省连云港的工人在向货轮上装运出口钢材。(2020年5月27日)

中国最新公布的5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PPI) 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9%,创下近13年来的新高,代表国际原材料价格的攀升已经给中国制造业带来极大的成本压力。这波工厂成本压力若进一步转嫁到民生商品的售价上,恐将酿成中国的通胀危机,并危及中共的政权。

因此,中国政府正积极采取有力的措施,包括打击哄抬物价行为、提供企业补贴,甚至打算释出国家储备的金属等,来遏制在高位运行的工厂通胀压力。

不过,部分国际投资银行认为,中国向国际原材料商品价格宣战的概率不大,各项措施恐徒劳无功,而部分接受美国之音采访的专家则认为,央行可能会放手让人民币会进一步升值,以减缓企业的进口成本压力,但应不至于大幅紧缩货币政策,以免损及经济复苏的力道。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5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因受到铁矿石、煤炭、原油和有色金属等国际原物料价格分别上涨两成到九成不等的影响,年增率扩大至9%,不仅高于市场预估的8.5%,更创下自2008年9月以来、近13年的最大年增幅纪录。

PPI是观察通货膨胀在工厂端,亦即,商品制造领域的一项重要指标。

去年5月,中国的PPI指数因受到疫情的影响,年减幅达3.7%,但随即从低点反弹,一路持续攀升。自今年初以来,进口原材料价格走升一直是官方和企业的心头之患,反映出的是制造商的成本压力。如今,随着PPI指数逐月跳升,代表的是企业的成本压力也一再飙高,只不过碍于政府政策和市场竞争压力,许多制造商至今仍不敢反映成本,调高商品售价,只能在利润持续遭侵蚀下苦撑。

利润薄 苦撑待变

位于上海的郑姓半导体设备贸易商通过微信向美国之音表示:“美中贸易战(自2018年)开打后,加上今年(2021年)来原材料大涨,许多半导体设备的零件进货就已经相当困难。去年(2020年)来疫情影响扩大,供应链吃紧状况更明显。化学品等物价上涨幅度明显,想抢先下单困难度也高,而且当地大型半导体业者与政府审核经营资格更加严谨,生意越来越难做。”

位于上海的钟姓电商也大喊景气不好,生意难做。他通过微信向美国之音表示:“各类商品进价基本上是逐步变高,官方数据没多大感受,我们是根本不敢涨价,电商竞争太激烈了。”

CNBC先前引述长江商学院金融教授甘洁指出,她的团队曾于6月初普查超过2,000家中国工业厂商,结果发现业者对景气的看法比前几个月来得悲观,主要就是因为成本大幅上升,而且预期升幅可能持续至年底。甘教授说:“因为企业毛利遭到压缩,数家业者甚至拒绝接单,因为生产愈多,亏损愈大,净利已转负。”

虽然当前的原材料价格和生产价格居高不下,但因厂商尚未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这使得中国民生商品的价格还能维持在合理的水准。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5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只有年增1.3%幅度,低于市场预期。

CPI是反映一国通胀状况的最主要指标。虽然中国5月份的CPI年增幅略高于4月份0.9%的年增率,但仍然落在央行所设定的3%左右的涨幅目标内。

CPI掺有水分?

不过,中国官方的物价指数一向遭质疑带有水分,与民间消费者的实际感受常有不小的差距。

住在福建省漳州的刘姓家庭主妇通过微信向美国之音表示,每天买菜的她早就承受着物价上涨的压力。她说:“(2018年的)非洲猪瘟带动猪肉价格(去年)上涨,很多东西也都跟着涨价。虽然最近有稍微跌一点,但是相对以前的价格还是不便宜。以前猪肋排大概人民币25或26元1斤,现在一般都是30或40元1斤,精品超市的价格就更贵了,大概70或80元,甚至更贵。蔬菜水果的价钱也都有涨,面包、蛋糕,饮料都比以前贵好多,以前一块小蛋糕大概20到30元左右,现在基本都是30到40元间,连锁饮料店的饮料一杯基本都是20几块,还有30或40块的,小店的话可能便宜一点。”

中国现行的物价还算平稳,但未来会不会受到PPI持续攀升的负面冲击、进一步反应制造领域的成本压力而引发民生物价失控的通涨危机呢?

曾在伦敦与香港投资银行工作多年的国际关系与经济专家汪浩 ( 照片提供:汪浩)

对此,曾在伦敦与香港投资银行工作多年的汪浩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5月份CPI增幅相对低的原因除了猪肉价格回稳外,还有政府的价格干预措施使然。

他说:“中国政府采取许多行政措施让下游生产企业不要涨价,因此上游PPI上升未完全体现在下游CPI上,因为企业自行消化成本。这样的话,短期内下游老百姓消费比较没受到影响,但长期是没办法的,因为企业基本上不赚钱,因为原材料涨价涨很多,这样子生产了以后,却无法涨价卖出去,最终结果企业不赚钱。”

当局忧PPI压力向CPI传导

不过,对于PPI可能带来的输入型通涨压力,中国官方早就积极出面示警并推出各项遏制通胀措施,因为他们很清楚中国目前的消费和经济复苏力道仍然缓慢,不能让消费物价更明显上扬,以免伤害消费意愿与经济复苏力道。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早于5月中旬就要求官员“坚决依法打击垄断和囤积行为,加强市场监管力度。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近期在上海陆家嘴金融论坛则警告“已开发国家推出超级经济刺激计划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通胀如期而至,而且预料幅度高,至于持续时间可能也不像许多专家预测的那样短暂。”

在实际遏制通胀措施方面,中国国务院于5月宣布对小型企业提供补贴,以减缓其进口大宗商品的成本压力。另外,也针对商品期货交易祭出新的限制,以遏制投机行为。

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则于上周四(6月16日)宣布,在近期分批投放铜、铝、锌等国家储备,以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的工作。包括中国证券报等媒体引述市场人士预估,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可望在7月就释出80万至90万吨的原铝,以减缓金属涨势,而未来数月还将释出部分铜、铝和锌的库存到今年底,这将是10多年来中国首次释出国家金属储备。

至于中国发改委则将从8月份开始根据市场供需,编制重要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指数,以进一步监测物价,并严逞不合规的涨价或物价哄抬行径。

根据彭博社追踪,中国当局采取遏制通膨的措施后,当地铁矿石、玉米、铜等原物料期货价格自5月中的高峰至5月底确实出现约两成的跌幅,但其管控能力显然无法扩及到国际原物料商品价格上,彭博原材料商品现货指数同期跌幅只有约1%。

控管措施恐徒劳无功

因此,美国知名投资机构高盛就认为,中国当局控管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各项措施恐将徒劳无功,因为现行原物料的供给有限,再加上美国等已开发国家已逐渐摆脱疫情的阴霾,经济复苏加速,带动对原材料需求的强劲反弹。中国虽是制造和原材料的进口大国,但在此市况下,已经不是能主导市场定价的唯一买家。

面对新冠疫情的威胁,全球各国大多采行刺激景气的货币宽松政策,但也带来通胀升温的副作用。为了进一步对抗通胀带来的经济威胁,俄罗斯、巴西和土耳其等国央行早就采取加息措施,来抑制经济过热或物价狂飙。

目前市场预期,美国联准会也可能于2022年底开始加息,并可望于2023年最多加息两次。

为了抑制物价,中国人民银行可能将加入加息的行列吗?

复旦大学泛海国際金融科技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徐赛兰 (照片提供:徐赛兰)

上海复旦大学泛海国际学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徐赛兰通过电子邮件向美国之音表示:“我不认为中国央行会很快大幅紧缩货币政策,因为这会进一步增加企业成本压力,并且让市场需求减缓。中国当局今年非常专注在提高需求上。我相信PPI通胀状况明年会随供应链与生产瓶颈被突破而趋缓,全球经济将进一步正常发展。”

人民币长期走贬机率高

汪浩也同意,中国的宏观货币政策本就比欧美国家的要紧缩很多,因此,升息的步调不至于太快。不过,他认为,中国央行可能会放任人民币进一步升值,以缓和进口物价。

他说:“人民币过去1年涨将近10%,总体出口顺差还在不断扩大,按照今年头4、5个月的中国进出口顺差来看,有可能今年全年顺差达到70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纪录,这么高的顺差对人民币升值有进一步的压力。”

法国信用保险公司裕利安怡亚太区高级经济学家黄黎洋 (照片提供:黃黎洋)

不过,货币政策是两面刃,人民币升值太快不利于中国的出口型经济,尤其美元已开始出现走强的势头,分析人士认为,人民币长期走贬的机率比较高。

法国信用保险公司裕利安怡亚太区高级经济学家黄黎洋向美国之音说:“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空间有限。美国联准会释出紧缩讯息后,美元已出现升值态势。接下来几个月若有其他紧缩行动或提示,人民币兑美元未来走贬机率反而大。”

徐赛兰也认为,人民币未来可能走贬。她说:“现在已有几股力量将人民币汇价往下压,包括美国经济复苏,美国联准会将开始紧缩资金,而这将导致人民币兑美元或其他货币贬值。”

转载自 美国之音中文网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