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投稿
星期一, 11月 14, 2022
Tuktuk,极速新闻!

宋叨:中国开放前景不明  民众“信与不信”间态度消极

滚动 推荐 大众观点 中国大陆

近期中国释放出的疫情防控信息阴晴不定,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完“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隔日,中国政府公布了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项措施,包括对密切接触者的“7+3”缩减为“5+3”;取消“次密接”;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等。

近期中国释放出的疫情防控信息阴晴不定,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完“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隔日,中国政府公布了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项措施,包括对密切接触者的“7+3”缩减为“5+3”;取消“次密接”;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等。

面对重大利好消息,民众对中国未来放开的乐观前景还未来得及欢呼,中国国务院立马强调要“充分认识进一步优化防控措施是为了防控更加科学精准,决不能造成放松疫情防控,甚至放开、‘躺平’的误读”。

中国的开放对恢复全球供应链稳定至关重要,也是解读中国政策倾向的重要参考,外媒各主要媒体也热衷于预测中国的开放前景。

媒体热衷预测“放开”

11月8日,《华尔街日报》关于中国正考虑逐步退出“动态清零”政策的文章引发强烈反响。文章援引知情人士的话透露,中国官员越来越关切实行“动态清零”防疫政策的代价,“‘动态清零’导致了一些城市和省份的封控,抑制了商业活动,使得数以亿计的人闭门不出长达数周,有时甚至是数月。政府正在权衡防疫代价,并正在评估重新开放对公众健康和中共所获支持的潜在影响”。

尽管如此,知情人士表示,“中国官员仍在谨慎行事,这意味着要使社会回归到新冠疫情暴发前的正常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全面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可能会需要等到接近明年年底的某个时候”,“新冠病毒的新变种、公共医疗系统资源配置不足以及即将到来的冬季,都让中国政府担心新冠感染人数、入院和死亡人数可能激增,进而削弱公众对中共执政正当性的信心”,“中国的重新开放将有序进行。将分区域、分行业逐步启动,这个与西方的情况不同”。

11日,彭博社邀请了23位经济学家对中国的开放前景进行预测,近半数认为中国从2023年第二季度才会结束“清零”政策;另有7人认为,重新开放要到7至9月;还有2人预计中国要到2024年的某个时候才会改变政策。

彭博社经济研究首席经济学家舒畅在报告中指出,中国政策转向后将释放大量需求,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推动GDP增长高达1.6个百分点,其中交通、酒店和零售业的增幅最大,假设在下半年取消清零政策,2023年的增长率应会从今年的3.5%回升至5.7%。

但报道也指出中国放开“清零”政策的巨大阻力,因为中国在放松限制措施后可能面临一大波感染和死亡。跟据台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经验,疫苗接种率高且曾爆发过疫情的地区,在放松限制的一段时间内仍出现感染潮和死亡人数迅速上升的情况,存在“免疫缺口”的中国情况可能更糟。

封控中的“时代精神”

外媒的报道更多是建立在客观经济规律上的观察与分析,这对解读“自有国情在此”的中国政策恐怕不是那么贴切。衡量开放的代价和收益还需从中国社会真实状态来看待?

先来看因疫情被“圈养”在校园3年的大学生们。网络成了他们最先的发泄渠道,“发疯文学”、过度防疫恶性事件曝光前线都能看到大学生们宣泄他们的压抑和屈辱,网络之外,还有人身体力行地发泄自己的压抑,不少大学生开始自发组织起“夜爬”的活动。夜黑风高时,不少学生聚集在学校操场伏地爬行,他们相约保持秩序、携带核酸记录、尽量不打扰他人,严谨的组织性和诡异的行为产生的反差荒诞至极。

但即使是这种“自娱自乐”都不能被校方容许,中传、央美、清华、北邮等的爬行活动被举报、被约谈,微博上有关各大高校“爬协”的消息也遭封杀,令人欲哭无泪。更加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年轻一代正在一次次“服从性测试”下失去了“精气神儿”,失去了反抗与支持人道的韧性。面对在最应该意气风发,发扬批判精神、挑战权威重构自我认知的年纪却时时接受规制的一代,我们还能期待什么呢?

另一个领域也反映出,期待中国开放绝不是转变“清零”政策那么简单。今年中国上映的外语片仅38部,人们已经几个月看不到外国新片了。曾被传言11月在中国大陆上映的好莱坞电影《黑亚当》因主演之一皮尔斯·布鲁斯南见过达赖喇嘛,被质疑辱华,从此再无声息。中国电影《隐入尘烟》下架,系列电影《长津湖》的第3部《个十百千万》却成功定档。

中国导演贾樟柯日前的一席谈话也引发了网友的热议,他说,“这几年,我出不了国,同行的影片能看到,同行的想法——特别是年轻一代他们在想什么我都不知道。我觉得一个人也好,一个国家也好,我们始终要保持一种方法跟世界沟通,保持一种方法跟世界接触”,“我每天听到的就是票房高了,票房低了,初审通过了、没通过,立项下来了没有。我真的很想谈艺术”。

从“放开”到“开放”还有多远?

文艺被封在高墙之内,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在以政策主导的威权制度里,并没有多少科学规律发挥的空间。根据《福布斯》最新公布的中国富豪榜排名,前100富的财富总额在一年间已减少近4成,由去年的1.48兆美元,下降至今年的9071亿美元,其中有79人的财富比去年减少,创下20多年以来的最大跌幅。

除了被媒体封为“疫苗之王”的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财富值仅比去年跌5%,蝉联中国首富外,排名第2至第5的富豪财富均比去年减少超过4成。这些人包括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腾讯创始人马化腾、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等。

遭受重创的富豪大多从事受制于监管的互联网平台经济以及受大环境影响的房地产业,从事核酸检测和绿色经济业务的富豪的财富反而不降反升,这些大多数非可持续性的经济形式能够大出风头,归根结底在于吃了政策导向的红利。政府能够对富豪的财富予取予夺,又能遏制私营经济的膨胀,何乐而不为?

事实上,中国当局公布优化防控的二十条措施后,中国民间的防疫形势并未出现明显转化。11月13日,中国全境新增确诊病例1794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4409例。早有清醒的中国人直言“发了一堆文件也顶不过一句坚持动态清零”,“先看看现在封了多少个城吧!而且,现在都是暗箱操作什么信息都不透明,说你高风险你就是,不是也按高风险执行,你问为什么?没有为什么,想封你就封你!”

外媒解读也好,民众质疑也罢,在中国的一纸文件面前都算不了什么。中国国务院声称绝不能造成“放开”和“躺平”的误读,但对内对外并不明确这些词汇的具体含义,民众的知情权、话语权就在迷茫中化为无形。也许有朝一日,中国可能“放开”,但离“开放”还远远不够。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