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投稿
星期六, 9月 17, 2022
Tuktuk,极速新闻!

采访手记: 瞻仰英女王灵柩的人们

滚动 国际

英女王的灵柩开放让民众瞻仰,连日来有数以十万计的人排队致敬。美国之音记者获准入场采访,作近距离观察。

在英国白金汉宫外围的绿园(Green Park,又译格林公园),园内一角摆满悼念女王的鲜花 (美国之音/郑乐捷)

英女王的灵柩开放让民众瞻仰,连日来有数以十万计的人排队致敬。美国之音记者获准入场采访,作近距离观察。

是什么让人愿意在伦敦街上排队十二个小时,只为见到英女王伊利沙白二世的灵柩数分钟呢?他们给的答案都大同小异,不外乎是感谢她一生对英国的贡献,或者是他们来自前英国殖民地,又或是他们小时候见过英女王,于是去送英女王的最后一程。

英女王灵柩所在的西敏厅(Westminster Hall,又译威斯敏斯特大厅)平日是记者前往国会各政党活动的必经之路,也经常是记者与政治人物谈话、交流资讯的地方。我以往一直没有太留意它的历史,今次这个大厅就成为了一个全球焦点,尤其是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公众瞻仰灵柩这几天长时间直播现场情况,令世上无数人都会记得这个大厅。

但是,一般民众要到达这个大厅,可以说是要“劳其筋骨”。民众要排队前往西敏厅,在开放民众瞻仰灵柩第二天的晚上,需要从五英里外的南华克公园(Southwark Park)开始,根据英国政府在网上公布的估算,足足需要九个小时才会排到进场瞻仰。在第三天,由于人数太多,到达上限,政府更决定截龙六小时,之后才再开放排队。近日伦敦天气开始转冷,我自己亦有点流鼻水,民众长时间排队等候必须带好御寒衣物、暖水及食物,否则容易生病。

群众排队超过9小时到西敏厅瞻仰女王灵柩。

伦敦国会附近设有多重路障,除了警察后还有军人,协助途人到不同地方,当中包括不少来自英国其他地方或者是外国的游客。记者可以向英国国会申请以传媒身份入场观看情况,我获安排在9月15日下午四时进入西敏厅,也花了一点时间向警察查询如何到达接近队头的指定地点。场内的职员确定我在记者名单上之后,需要经过与机场等级相同的安检,再到记者室等候。

英国国会外站着一些穿着“撒玛利亚会”(Samaritans)绿色背心的义工,让伤心的民众可以倾诉 (美国之音/郑乐捷)

在记者室裹,电视播放着英国广播公司的新闻,以及直播瞻仰灵柩场内的情况,让我准备半小时后进场时应该留意什么。跟我获安排同一时间进场的,还有约10名记者及四名摄影师,当中有英国、美国及意大利的媒体。约定时间快到时,职员明确表示,场内气氛庄严,切记要把电话转静音,因为有些瞻仰灵柩的民众十分伤感,要小心注意。这让我想起,国会外站着一些穿着“撒玛利亚会”(Samaritans)绿色背心的义工,让伤心的民众可以倾诉,免寻短见。

经过国会内部的长长走廊,我到达了平日时常经过的西敏厅,已经换成了另一个模样。记者获安排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一览全个大厅,为时约45分钟。这个高台用木和金属支架搭建,墙身跟大厅原有的石砖花纹一致,想必是多年来为女王逝世作好的细致准备之一。

文字记者只获许带上纸笔,记录现场情况。英女王灵柩在八角形座台上的正中央,盖有王旗,上有王冠、十字圣球、权杖和鲜花,由10名侍卫守护。两条人龙鱼贯地不断经过两侧,民众经过多个小时排队,或许只能见到灵柩五分钟。

出席的民众以中老人为多,亦有一些少年,包括身穿校服的。有父母亦带同年幼的子女到场。身患残疾的人有一条特别通道,由职员和照顾者协助。现场铺有地毯,即使不断有人行走,但连脚步声都不会听到,反而会听到一点厅外的声音。这种宁静,更容易显出民众的情绪起伏,尤其是每隔几分钟就有女士饮泣,要用手或纸巾盖脸,身旁的家人朋友需要上前安慰他们。途中有一名婴儿突然放声大哭,该父亲看似甚为紧张,但职员就表示没有问题。

哀悼者瞻仰女王灵柩后纷纷从出口离开西敏厅(威斯敏斯特大厅) (美国之音/郑乐捷)

在一个哀悼场合,自然不少民众都身穿黑白衣服或素色的便服或西服,比较特别的是每隔几分钟就会见到一些中老年人的西服上戴有徽章,头戴贝雷帽;亦有两名神职人员,颈上戴有金色十字架,其中一人右手持有念珠。有些人经过灵柩时向其鞠躬或行屈膝礼、有些人划十字架、有些人双手合十,还有数名女士向灵柩献上飞吻。

记者到场时,御林军刚好进行每20分钟一次的换班,期间职员会暂停民众向前,直到换班在大约四分钟后完成为止。在每一个步骤,包括新一群御林军进场、原有的10人离场以及立正,大厅上面的守

参与护灵的英国皇家卫队离开巴士到达国会大厦 (美国之音/郑乐捷)

卫都会以木杖击打地面两次。最后,守卫站立时会全程微微地低头,以示哀悼。在9月15日凌晨的一次换班,一名在灵柩前方的守卫身体摇晃,差点倒下梯级,再次企好不久后,就向前倒下。事发片段在新闻上流传,有报道指御林军一更六小时,长时间立正对身体要求高,晕倒是时有常闻。

我离开西敏厅后,留在国会外观察多一会,又遇上载着一群御林军的巴士到埗,他们下车时,旁边的民众鼓掌迎接,其中一名御林军挥手致谢。

哀悼者瞻仰女王灵柩后纷纷从出口离开西敏厅(威斯敏斯特大厅) (美国之音/郑乐捷)

之后,我听见两位老太太用广东话谈话,她们戴上紫色手带,代表她们刚刚瞻仰完灵柩。我表明身份,问她们为什么来看灵柩,她们表示她们是来自香港的两姊妹,已经在英国居住半个世纪了。她们说,她们十分尊敬在位70年的英女王,从去年一直担心她的健康,今次是来送别一名她们相当熟悉的老朋友。她们在15日早上开始排队,花了六小时才能进场,但这已经比起排队十二小时轻松多了。

当悼念者离开西敏厅(威斯敏斯特大厅)后见到的景像 (美国之音/郑乐捷)

不久,有一名看来30多岁、说广东话的男士过来呼唤她们,我以为可能是她们的亲人。

男士看着我,问老太太:“咦,这是你们的儿子吗?”我心感有点奇怪,这位男士又是谁?两位老太太就向我解释,“啊,这是我们排队时认识的新朋友,我们会一起去吃饭。”于是我就送别他们。想必在这几天的哀悼期,还有很多这样的相遇,让新旧朋友同行。

转载自 美国之音中文网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