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投稿
星期五, 8月 19, 2022
Tuktuk,极速新闻!

中国推“坑农政策” 多地政府鼓励农民进城买房

滚动 推荐 中国大陆

中国房地产市场危机四伏,让长期依赖土地财政收入的各级政府大受影响。为了拯救房市,日前中国多个地方政府相继推出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民进城购房。继《全县静默,庄稼没法静默》一文批中国的防疫政策后,中国官媒《农民日报》18日针对多地政府鼓励农民进城买房一事,又发《鼓励农民进城买房,不能不算后路账》一文质疑地方政府的“坑农政策”,获得大量网友“良心话”的好评。

中国房地产市场危机四伏,让长期依赖土地财政收入的各级政府大受影响。为了拯救房市,日前中国多个地方政府相继推出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民进城购房。继《全县静默,庄稼没法静默》一文批中国的防疫政策后,中国官媒《农民日报》18日针对多地政府鼓励农民进城买房一事,又发《鼓励农民进城买房,不能不算后路账》一文质疑地方政府的“坑农政策”,获得大量网友“良心话”的好评。

农民进城购房风险高

《鼓励农民进城买房,不能不算后路账》一文称,近期中国县城的楼市销售问题频频引起舆论热议,“多地鼓励农民进城买房”的话题也备受关注。江苏阜宁、吉林桦甸、贵州晴隆、四川宁南等多个县城相继发布针对农民的优惠买房政策。在县域房地产市场库存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政府鼓励农民进城买房,显然是将楼市“去库存”的希望寄托在农民群体身上。

文章指,但对于那些虽有进城愿望,暂时却没有足够的能力购房,也没有稳定的收入覆盖进城后生活成本的农民来说,举债进城,就要慎之又慎。尤其是一些地方将“自愿退出宅基地进城购房落户”作为农民获得进城购房补贴的条件,更要特别审慎。

文章提出,经济繁荣期,农民作为“物美价廉”的劳动力走进城市,为城市创造巨大的利润价值。如今,经济新的下行压力加大,不少县市希望以各种手段吸引农民进城活跃经济、扩大需求的初衷可以理解,但想要“以房引人”,就必须充分保障农民的权益,给农民留足后路。

农民权益难保障

文章强调,农民在乡村享有三重保障——“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这些权益是农民的命根子,不能因为在城市买了房就放弃了。政府若真想要农民的承包权和宅基地,一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通过市场手段,遵循价值规律,拿真金白银来跟农民换!像“自愿退出宅基地可获5万元购房补贴”的政策,5万元够农民在城里买房吗?能够保障农民的城市生活吗?这么点补贴和农民放弃的权益对等吗?

文章最后还发出一连串质问,县城在呼吁农民买房的同时,是否为他们准备了足够的就业机会?如果失业了,农民能否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就业扶持、失业保险和低收入保障?这些城市新增人口的社保、养老保险是否已经做了充足的预案?既然吸引农民进城,地方政府就要拿出实实在在的诚意。如果总是惦记着农民的那点购买力,甚至想打农民宅基地的主意,切断农民的后路,这是在断社会的后路,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切不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更不可“城市生病、农村吃药”。

《农民日报》的这篇文章一经发布,立即在网上引来一片叫好声。其中“农民日报良心评论!”获得网友的点赞数量最多,另外“又要农村接盘了吗?”的评论也获得大量点赞。

此前,河南省宁陵县被曝出“一老人疫情管控期间下地打药,被要求广播检讨”后,《农民日报》于8月8日发表的评论文章《全县静默,庄稼没法静默》也曾引发全网刷屏。

政策制定脱离实际

当时《农民日报》发表的评论称,“好的出发点未必带来好的结果。眼下,疫情防控和稳产保供这两场硬仗都到了吃劲的时候,如果光考虑一头,很可能会顾此失彼”。

此外,文章还从宁陵县当地的农业实况出发,对当地在研判和决策时是否考虑农民需求、是否作出系统安排,以及“检讨事件”曝光后,是否解决了农民下地的当务之急、全县有无类似问题等方面发出一连串疑问。

文章还指出,“其实这样的问题,并非只有宁陵需要回答”,中国多地农业生产均受到疫情影响。

在中国,以疫情防控为由不让农民下地种田的情况已不是第一次出现。今年5月,河北迁安一老人在疫情防控期间下地干活,也曾被要求用大喇叭“自我批评”。

当时,上海申伦律师事务所夏海龙律师对此表示,在农村如此落实防疫工作,恐怕只有那些既不需要下地耕种、也懒得实际了解农村情况的人才能制定出这样的政策。

“如果制定政策的人不需要穿街走巷为生活奔波,那他们大概率就不会在乎类似‘静默’、‘静止’之类的防疫命令是否必要、合理;如果制定政策的人不需要为还房贷而精打细算,那他们大概率会觉得要求企业停工停业可能是最立竿见影的防疫措施;如果厉行防疫事实上已经成为政策制定者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那执行防疫就大概率可能偏离法治和科学要求,甚至违背常理”,夏律师如此说。

观察人士指,在中国,类似的事情多次出现,政府部门和相关行政人员作为国家代表,当然不可能对法律无知或不知晓自己行为的违法性,所以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知法犯法、视行政法为无物的行为会层出不穷?从这个角度看,《农民日报》的两篇文章虽然给各级政府“诊断”出了真正的病因,但类似问题会自此彻底消失吗?答案恐怕不容乐观。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