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投稿
星期六, 6月 4, 2022
Tuktuk,极速新闻!

在英香港艺术家创作话剧"梦中人" 诉说香港抗争故事

滚动 港澳台

在2019年的香港抗争运动中,民众以”发梦” (粤语意即”做梦”)为暗号,传递抗争消息。一批在英国的香港艺术家以此为意念,创作全新剧作”梦中人”,希望让当地人了解移英港人的经历,同时让正在经历移民阵痛的香港观众知道,他们并不孤单。

话剧“梦中人”(Dreamers)宣传照

在2019年的香港抗争运动中,民众以“发梦” (粤语意即“做梦”)为暗号,传递抗争消息。一批在英国的香港艺术家以此为意念,创作全新剧作“梦中人”,希望让当地人了解移英港人的经历,同时让正在经历移民阵痛的香港观众知道,他们并不孤单。

“不要说你去示威,说你去‘发梦’!”从2019年开始,“发梦”(粤语意即“做梦”),成了香港人口耳相传的暗号。 “我发梦梦到自己去了示威游行”、“我发梦梦到警察施放催泪弹”、“我发梦梦到警察拿警棍打人”,香港人就是以这种方式,互道参与抗争的经历,以规避被人听到后被举报,而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

话剧“梦中人”(Dreamers)宣传照。 (“梦中人”团队提供)

以“发梦”为题    反思“后运动时代”

这也成了一批在英香港艺术家的创作意念。他们以“发梦”为题,创作全新剧作“梦中人”(Dreamers),希望以戏剧回应2019年的抗争运动,也希望当香港人面对去与留的挣扎时,透过话剧思考何谓香港人的身份。

“我们仍然想说抗争,但已经是抗争延伸出来的遗产,到底它如何影响决定留在香港的人,还有决定离开香港去找新的地方的人。到底运动留下的遗产对他们的影响有多大?余震有多深?”

团队从2020年起,访问了大量在英港人和仍在香港的香港人,做了大量资料搜集,创作“梦中人”的剧本。 (“梦中人”团队提供)

化名“棉条”(Tampon Ranger)的创作团队成员接受本台访问时,道出“梦中人”希望传达的讯息和想探讨的问题。为了安全考虑,创作团队无论是接受访问还是在宣传资料上,都统一以代号称呼自己,以让团队安心创作和演出。

在宣传资料上,他们不讳言提到《港区国安法》实施后,新闻自由被打压、民主派人士被大肆抓捕、悼念六四的烛光被禁绝。

在受访前,团队正在为话剧其中一幕彩排,重现香港中文大学抗争一幕,并加入更多舞蹈、形体动作及夸张的表演元素。 (吕熙摄)

荒诞手法以让本地和香港观众产生共鸣

而在受访前,团队正在为话剧其中一幕彩排,重现香港中文大学抗争一幕,并加入更多舞蹈、形体动作及夸张的表演元素。

“棉条”说,他们的剧作没有采用写实手法,而是希望以多角度,甚至如“发梦”般荒诞的方式呈现,目的是希望让本地观众和香港观众,都看得懂荒诞剧情背后的沉重现实。

团队期望“梦中人”可以同时吸引本地观众和在英港人,所以在部分内容上采用双语台词,希望既能让本地观众明白香港抗争,也能让香港观众找到共鸣。

团队从2020年起,访问了大量在英港人和仍在香港的香港人,做了大量资料搜集,创作“梦中人”的剧本。 (“梦中人”团队提供)

化名“水獭”(Otter)的团队成员,希望本地观众离开剧场后,更能明白移英港人的挣扎。

“有这么多香港人来了英国,本地人可能会发现身边多了很多香港人,他们可能未必明白为何会有这个现象,又或未必知道这一群人内心有这样的挣扎,有这样的背景才会到这里来。”

过去一年多以来,数以十万计港人离开故里,到英国重建新生活。现实生活的问题、情感上的挣扎,以及对身份的迷惘,都使他们面对移民阵痛。

在受访前,团队正在为话剧其中一幕彩排,重现香港中文大学抗争一幕,并加入更多舞蹈、形体动作及夸张的表演元素。 (吕熙摄)

“棉条”就希望这部话剧能让香港观众感受到,他们并不孤单。

“棉条”说 :“我不肯定能否达到这样的效果,但可能是集体疗伤一样。希望来看这个演出的香港观众,我们集体回望这件事的时候,你知道不是你自己一个人去面对这件事。当中得到的共鸣其实就是一种感受,就是其他人也有这样的挣扎,而你并不是自己一个人。”

团队从2020年起,访问了大量在英港人和仍在香港的香港人,做了大量资料搜集,创作“梦中人”的剧本。 (“梦中人”团队提供)

不在香港  也希望以艺术影响观众

这个8人团队有不同的艺术专长,在“梦中人”中,他们除了是演员,也集体创作是次演出剧本。他们曾在2019年英国上演有关六四30周年的剧目,又在2020上演有关香港抗争的剧作“自由閪”(Freedom Hi)。到了这次的“梦中人”,已经是原班人马第三个有关香港抗争的创作。

团队中大部分成员,都是2019年前已移居英国的香港人。对于未能亲身在港参与抗争,“棉条”坦言觉得遗憾,但她选择把这份感情化作养份,以自己的专业继续讲述“香港故事”。从2020年起,他们访问了大量在英港人和仍在香港的香港人,做了大量资料搜集,创作“梦中人”的剧本。

团队从2020年起,访问了大量在英港人和仍在香港的香港人,做了大量资料搜集,创作“梦中人”的剧本。 (“梦中人”团队提供)

“棉条”说 :“其实是有遗憾的感觉,但同时希望把这种感觉化成创作的动力。既然我们当时不在香港,但我们又知道发生什么事,我们能否把这些化作养份放在这次创作上?这就是我们的专业,我们是受这些训练出身,我们相信艺术可以做到有影响力的事,我们就把这种遗憾感和无力感放在这次创作中。”

“水獭”认为,无论是留下来的人,还是离开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岗位。

“水獭”说:“我们在这边也不是旁观而什么都不做,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出力,大家都可能会有不同的参与。我自己会有些敏感,当有人说你没有参加,你怎么可以代表这件事?我会觉得这样说不公平,不同人都有不同的岗位。”

团队从2020年起,访问了大量在英港人和仍在香港的香港人,做了大量资料搜集,创作“梦中人”的剧本。 (“梦中人”团队提供)

作为移英多年的香港人,“水獭” 和“棉条”都表示,自己刚到英国时,身边的香港人并不多,而随着大批香港人移居英国,她们有感自己已不再是以个人身份在英国立足,而是和其他香港人一道,以集体身份面对英国的一切。在创作过程中,她们也不断思考香港人这个群体,该如何在英国自处。

她们没有答案,寄望香港观众和她们一道,在戏剧当中寻找。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吕熙伦敦报道    责编:嘉远    网编:洪伟

转载自 自由亚洲电台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