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投稿
星期一, 5月 31, 2021
Tuktuk,极速新闻!

官媒正扼杀中国年轻一代对“躺平主义”的共鸣

推荐 中国大陆

“躺平主义”一时间成为中国官媒抨击的对象,新华社25日发表了“新华社谈《躺平族:未富先躺须警惕!》。《光明日报》也在不到一周内连续发表了两篇文章,内容均是围绕着“(躺平族)显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多不利”等论调。《南方日报》日前发表一篇标题为《躺平可耻,哪来的正义感?》的文章,呼吁年轻人无论任何时候、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都要对未来保持信心,要奋斗,并指在压力面前选择“躺平”不仅不正义还是可耻的,且长期浸淫在“丧文化”的语言框架中,就会沾染上消极的情绪。

“躺平”一词近来在中国网络流行,最早出自网友“好心的旅游家”发表的帖子《躺平即是正义》。该篇短文近日在大陆网络论坛爆红,引发年轻网民的共鸣。短文中的“躺平”指作者退出劳动市场,降低消费与生活欲望,以维持自在惬意。

作者在帖子中写道自己每月消费控制在200元,没有固定工作,一年工作一至两个月,且是到横店影视城躺着,饰演尸体。他平日会锻炼身体、出门旅行,坚持低消费与慢节奏的生活方式,从而诞生了一种躺平的生活哲学。

其后,“躺平”一词被引申为以无欲无为来消极对抗社会了无止尽、过度激烈却又未必能看见回报的竞争,更引来中国官媒的关注与批评。

“躺平”到底是什么?

这篇名为《躺平即是正义》的网络文章在中国年轻人中间走红,引起许多共鸣。其作者“好心的旅行家”这样写道:“两年多没有工作了,都在玩,没觉得哪里不对”,生活压力主要来自于比较竞争,引发许多年轻人附和。“躺平学”随之在网上走红,也被网民称为“躺平主义”,强调不买房、不买车、不结婚生子、不消费,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状态,在网路上引发巨大反响。“不想跪着,又不能站着,只好躺着,非暴力,不合作”,消极对抗社会加诸于人的各种要求,挣脱如结婚生子、升职买楼等身心束缚,“只要我躺得够快,资本就剥削不到我”、“社会险恶,先躺为敬”。

网民对“躺平”的解读各异,有人说:”当人竭尽全力,还只能勉强温饱,躺平也无可厚非”;也有人指:”躺平的核心思想是对社会环境不满,真正有活力的社会是精英循环的社会,躺平是在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了结自己”;有学者称:”躺平,是保持最低限度的生存,尽可能不与体制发生关系”。

其实,“躺平主义”并非某些人眼中不求上进的代名词,其背后有更深层的社会问题。在“躺平主义” 反传统、不焦虑、不内卷的选择背后,逐渐浮现的是现代中国年轻人面临的压力与困境,他们带着消极反抗的心态,含蓄表达对社会现状的不满。然而,中国官媒却针对“躺平主义”大做文章,批评躺平可耻,并将其抨击为“毒鸡汤”。

“躺平主义”一时间成为中国官媒抨击的对象,新华社25日发表了“新华社谈《躺平族:未富先躺须警惕!》。《光明日报》也在不到一周内连续发表了两篇文章,内容均是围绕着“(躺平族)显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多不利”等论调。《南方日报》日前发表一篇标题为《躺平可耻,哪来的正义感?》的文章,呼吁年轻人无论任何时候、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都要对未来保持信心,要奋斗,并指在压力面前选择“躺平”不仅不正义还是可耻的,且长期浸淫在“丧文化”的语言框架中,就会沾染上消极的情绪。

湖北电视经济频道也发表评论称:“认命可以,躺平不行”。

“躺平”对抗“内卷”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副教授李锋亮更是发文批评,“内卷”说明社会是可以通过竞争获得上升机会,年轻人“因不喜欢内卷,就选择躺平,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并说“躺平”对不起自己的父母、对不起亿万个努力工作的纳税人。

李锋亮的言论遭到网民追击:“教授们一般都是张口就来”, “说我们辜负了父母,辜负了教育。但到底当下世界,是谁辜负了谁的努力?努力能获得上升机会,但前提是良性竞争。以前只要足够努力,总能看到成果,可现在的内卷已经越来越变态,拼的已经不只是努力了,家世、资源、金钱这些都被涵盖在竞争之内,但这些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别说不在一个起点了,倘若根本不在一个赛道,怎么竞争?所以别去用什么道德大义去指责年轻人躺平了。躺平是我们想选的吗?躺平是被迫的!倘若努力和回报是对等的,那大家都斗志昂扬。但努力了也看不到回报,谁也不傻,谁不想舒服的躺着?”

如今的“躺平主义”,对抗的是蔓延整个社会的“内卷”,不愿意被卷入这种令人筋疲力尽的社会现实、不愿意让自己的无价值人生被反复消耗而采取的“退策”。

拥抱躺平,却不敢真躺平的年轻人因此只能在网上发泄:“躺平不犯法,谁也没有资格说我!”“我想要有自尊地躺着,而不是毫无尊严地跪着!”“我的人生不需要你来定义,不需要你告诉我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人生!”“我选择躺平不是因为懒惰,而是付出的劳动价值和获得的劳动情感不成正比。”

“躺平”走红社会矛盾积怨已久

共青团微博发文号召年轻人“不负使命、不负家国”,不要“躺平”,亦遭到网友抨击,年轻人选择躺平是受到资本压迫,“为国家卖命可以,为资本卖命不行”。

躺平主义的论述出现,引发了很多网上“打工人”的共鸣,也表达了一种想要反其道行之的愿望。中国大陆一直是意识形态较为保守的社会,惟在内卷化(社会文化因重复劳作、发展迟缓)下,本已日渐质疑传统价值的年轻人,面对工作、升迁、住房等各种实际问题排山倒海般袭来,“有付出就会有回报”成了空中楼阁,促使他们找到一种相当团结性的一种共识,以躺平主义的方式出现。”

“躺平”在此番掀起潮流,更因社会矛盾积怨已久。此前富商马云说“996”是福报,令年轻人感叹:“目前这个社会最大的贬值不是货币,而是你的努力。”拼多多等头部企业多名员工猝死或不堪压力自杀的社会新闻,让不少年轻人质疑“不躺平难道996卖命赚钱给老板花,自己过劳死连墓地都只有二十年使用期吗”。腾讯、百度等企业大量裁掉35岁以上的员工,更让年轻人大鸣不公“不管怎么辛辛苦苦都富不起来,只是别人使唤的工具,工具坏了直接被丢掉”。

哀莫大于心死。年轻人的心已经死了,这才是最大的社会问题。有金融学者认为,“躺平主义”代表了一连串的社会问题,包括民营企业规模缩减、人口老龄化压缩年轻人就业空间、家庭开销日益增加之际,就业环境竞争日益激烈,雇主对年轻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对于他们的劳动保障与回馈却无法跟上,每周工作6天的“996”等长工时文化,也无法造就年轻人成功。

实际上,同样的奋斗,过程不一样。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讲,每当伦敦下雨,富人通常会花几个英镑坐电车上班,而穷人则为了节省几个英镑打着雨伞走路。老板的996和打工人的996,即便不考虑所得,二者间的付出也不能等量齐观。

人从来都不是为了苦难而生的,更不是为了躺平而活的。谁都知道自己该怎么活,只是生活的指导家们不愿讲的是,有太多人躺平,是因为总有人躺赢。

一名于浙江某大学教书的讲师提到自己对职场的失望:“研究希腊雅典的,毫无公民精神,只会死读书。研究法国大革命的,毫无情怀和思想……这几年来,我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没有申请到一个课题。我从不认为是自己水平差。相反,我非常自信,在学校所有老师中,论学养的深厚,我绝对名列前茅,只是我不喜欢中国学术体制下的那一套游戏规则而已。”

“躺平主义者”认清了自己所无法对抗的“内卷”力量,又不愿意同流合污地被“内卷”,或者努力参加这个“内卷”游戏反而被那些“操纵内卷者”获益。因此,最好的办法,是从这个社会的主流中退缩,取消社会主流强加给他们的各种道德和价值。

有人总结说:“在动辄得咎,动辄被监控的时代,还有比“躺平”更好的反抗吗?不买房、不买车、不结婚、不生娃、不消费,维持生存最低标准,拒绝成为他人赚钱的机器和被剥削的奴隶。这大概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无声也最无奈的反抗。”

躺平”凸显社会民生的“失衡”

“躺平主义”惹来官媒的关注不难理解,因为当年轻人普遍陷入“躺平”的低欲望生活、丧失物欲与成功欲时,无疑会窒碍社会整体发展的驱动力。若然大量劳动力“躺平”,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收益与增长亦毋庸置疑会受到影响。只是最有希望的年轻人为何宁愿“躺平”?要唤醒他们的斗志,并不是空喊“奋斗”的口号,又或简单地批评就可以。

“躺平”的背后是劳工权益、社会流动、教育资源分配等错综复杂的社会民生问题。而“躺平”之所以能一呼百应,是一个人对未来和前途极度失望,对社会公平极度绝望的体现。因此,政府应革除社会问题,增加社会流动性和资源分配的公平性,让年轻人看得见社会阶层流动的可能性,和努力的可回报性。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