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眼中的疫情:香港走在正確的抗疫路上嗎?
滚动 港澳台香港確診數字屢創新高,每天都錄得數以千計新症,預計上升趨勢仍會持續,各條防疫戰線都在崩潰邊緣。病患和醫護如何經歷這一波疫情?在動態清零或與病毒共存之間,香港的抗疫路如何走下走?德國之聲訪問了確診者和醫護界,了解他們的心聲。
(德國之聲中文網)27歲的Rex與年長父母同住在香港,2月10日開始發燒,自行做快速檢測初步顯示新冠病毒陽性。他在同日提交唾液樣本予政府檢測,等了4天才獲衛生署短訊回覆證實確診,不過那是政府與他的唯一一次接觸。Rex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已經發病一星期,仍然未有任何政府人員聯絡他,告知下一步去向。
Rex向德國之聲表示:「說實話等到現在,我都差不多康復了。目前政府的支援和指示不足夠和不清晰,很多人也不確定哪裡可以取得準確的資訊。」這段日子,Rex都在家裡房間自我隔離,已經接種兩劑疫苗的他,自行服用止痛藥紓緩發燒和喉痛等病徵。一家人要共用洗手間,他唯有每天最後一個洗澡避免傳播病毒,所幸至今家人並未受感染。
今日香港新冠病例暴增,許多確診者像Rex一樣無法入院,政府處理個案的速度也遠遠追不上個案增速。至2月16日,有2654名新冠病人在政府的醫院和隔離設施留醫,另有近2000人安置在大嶼山竹篙灣隔離營,社區上仍有約1.2萬人等候送院。香港第五波疫情自去年十二月底開始,最初由回港的機組人員傳入。短短一個半月內,傳染性極高的奧密克戎(Omicron)變種病毒在香港感染超過1.6萬人,已經超越前四波疫情的確診數字總和。由於檢測力飽和,預計實際感染數字更高。
多家公立醫院在戶外範圍放置病床和架設帳篷安置確診病人,例如在市區的明愛醫院,本來讓救護室停泊的位置現在安置了至少有幾十名病人。德國之聲記者觀察,現場不少是長者或一家大小等優先住院群組。香港近日轉冷,夜晚和清晨氣溫只有十多度,病人在寒風中裹著暖氈等待。代表公立醫院職員的工會「醫管局員工陣線」主席陳國誠,本身也在明愛醫院任職,他認為情況十分不理想。他向德國之聲表示:「露天地方不是合適的治療場地,長者日曬雨淋下可能轉差,同事們亦未必可即時監察各人的病況。」
公共醫療系統超負荷
為了騰出更多資源應付新冠疫情,香港的公立醫院已削減四至五成的非緊急服務,例如復康和陪產,醫院管理局形容面臨「重大危機」。陳國誠說不少醫院內的情況嚴峻,急症室特別惡劣,醫護人手很緊張。他指:「非緊急服務的房間、走廊都用來安置新冠病人,但這些地方都沒有負壓設施,多多少少也有傳染風險,其實不理想。」香港公立醫院療系統本來已經很大負荷,陳國誠說,急症室的醫護在疫情下沒時間吃飯和如廁,精神都很疲累。他慨嘆:「比起工作量,更折磨的是,面對這麼大量病患,作為醫護人員卻不能提供最好的服務給他們,這是大家內心都有的痛苦和無奈。」
奧密克戎傳染速度驚人,醫療設施嚴重供不應求,但港府至今依然以隔離和圍堵為主要的應對手段。當局與地產商開會,期望以補貼形式徵集7000至1萬間酒店房間收容患者。另外,本週開設7間指定診所,服務輕症和等候入院的病人。當局也設立「專屬的士」車隊,約300台計程車於本週末起免費接載病人往求診。不過面對傳播力愈來愈強的變種病毒,這類策略是否仍能湊效,坊間也有不同意見。 Peter是公立醫院的醫護人員,一月底被家人傳染確診新冠肺炎,當時疫情已經爆發但每天只有數十宗新增個案。即便如此,市區醫院床位已告飽和,他在確診後三天被送往離島北大嶼山醫院。Peter告訴德國之聲:「我住院時一個護士照顧幾間隔離病房,已經算是很好了,我知道很多醫院的情況更差。」他說當時在隔離病房住了十天,同房六名病人和自己一樣病情輕微,院方分發一般止痛和止咳藥給他們,醫生則每天簡單問診一次。
經過這次經歷,Peter認為:「既然病毒傳染性極高,強行隔離但不肯停止社會運作是不可能的,這樣前線醫護只會更加超負荷,政府應該更謹慎分配資源。」他幾天前已經出院並重投工作,面對現在日益崩潰的醫療系統,他認為政府有必要大幅調整政策。「所以其實家居隔離可能更好,當這麼多病人都要由救護車送院,會令資源分配錯配。那些情況更緊急的病人,例如如孕婦和心臟病人,很可能因此錯失援助。」
清零或共存?
香港現時累計錄得逾3萬宗新冠個案,雖然專家預計仍會不斷攀升,但兩年疫情至今,只有二百多人不治,數字和比例較許多國家和大城市都要低。縱使新冠病毒未被消除,全球多地都正在放寬防疫措施,尋求與病毒共存。香港和中國內地堅持「動態清零」方針,是少數依然以收緊防疫政策對抗病毒的地方,這也是香港政界的主旋律。香港民意研究所2月11日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57%受訪者認為「與病毒共存」更適合香港,贊成「動態清零」的僅32%。
第五波疫情爆發以來,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被多次問及會否改變策略,她承認目前的應對未如理想,但堅稱無意放棄清零。她在本週重申:「在中央的全力支援、政府上下同心和市民全力配合下,我們要繼續打這場抗疫戰,向病毒投降並非一個選項。」她稱港府正考慮推行全民檢測,強制要求全港所有居民測試有否感染,現正研究實施可行性和方法。香港下週也會正式實施疫苗通行證,市民必須出示疫苗接種紀錄才能進出政府和許多私人處所。
不過在民眾陷於抗疫疲勞的情況下,「動態清零」還能否走下去?新冠確診者Rex對此表示懷疑:「我不太被這個政策說服,即使我受感染,也覺得不需要清零。因為變種病毒的致命率不高,共存非大問題,香港又不能如內地般封城,盲目追求清零不太科學。坦白說,我也是抱著與病毒共存的心態過活。」他認為港府的防疫方針不旦動搖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也加劇了他們這一輩的離心。「一連串政治事件後,有些人或許抱著在香港只求生存的心態。但疫情反映了,這個政府推行那些難以理解的政策,即使你不管政治,連只想生活都很艱難。」
為了「動態清零」,香港可以付出多大代價,各方仍有爭議。另一方面,香港地小人多,密集的城市環境是否可以完全套用外國的「病毒共存」模式,專家們也有不同看法。代表醫護界的醫管局員工陣線主席陳國誠認為,當局有責任檢討現時的防疫方針是否適合香港。「如果政府很堅持動態清零,它必定有責任與所有持份者溝通和提供配套,畢竟聽民意的責任在政府身上,否則受害的一定是市民。」
转载自 德国之声